晴時多雲

開放中資吃蘋果

◎ 卓曉青

壹傳媒交易簽約日十一月十七日就到了,它所帶來的破壞性創新、傳媒內容丕變會寫下歷史,而各界近日的呼籲,將帶來多少對傳媒結構的反省?「傳播學生鬥陣」及「蘋果日報工會」各發起了「 一人一句話,問誰吃蘋果」,跟「我要蘋果,不要黑手」連署聲援活動,關心的無非是:「到底是誰買了蘋果?」表現了對資金流向的好奇。

同樣的好奇,呼應到年底將至,馬政府揚言「中資只有再開放的空間」、「預期幅度不會太小」此一事件。社會對中資來台警覺性日低,藉由「買蘋果事件」,兩相關照類同,不獨媒體空間遭染紅,中國企業來台插手敏感技術、天然資源、基礎建設,甚至公共工程,侵蝕台灣中小企業。誠然網路連署容易,要求相關單位清查資金來源當真容易?倘若「中國對付台媒,用錢就對了」,迂迴且強勢,中國主權基金的戰略性投資又極具政治意圖,就算金管會、投審會等單位傾其力追查,一旦事涉國外轉投資,恐怕也得評估國力,由國安單位等特殊管道,才能從不受我國管轄的該外國區域得知投資流向。

兩岸往來日趨頻繁,資金流亦愈趨複雜,政府必須盡可能透明化,「陽光是最好的殺菌劑」,唯有資訊公開、強化審議機制,揭露私募基金的最終受益人,謹慎評估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種種亦即呼應「買蘋果事件」連署的關切。雖然要求有關單位定期公佈投資內涵尚不足,且很大程度亦建立在信賴原則上,然而,攤開來讓社會公評、由大眾檢視,沒有模糊地帶、人人得而關切之,這是我所捍衛的民主社會。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