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不是浪費

■ 賴維鈞

最近電子媒體根據一份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中的館舍參觀人數統計表,去計較政府的預算施政效益,而有了「蚊子館」「空氣館」這類的名稱。一時之間,政府浪費、亂花錢,專做些效益不大的文化建設的印象於是蔓延開來。

在泛政治的口水下,任何從中央撒錢到地方的政策,很容易就被懷疑政治效果大於實質,可是若是從更深入了解文化資源的角度切入,看法可能就會截然不同。現在地方政府的文化預算幾乎都以每年打八折的速度向下修正,在選舉頻繁的年代,花費在服務政治都來不及,更不用說基礎的文化設施有得以維修整理到再利用發展的空間及機會。而地方文化資源幾乎全仰賴中央,這樣結構性的不得已,是很難令人對地方文化建設及發展樂觀的。

監督政府是大家共同的責任,而要求中央不要亂給錢,審慎的評估機制這是最起碼的,然而對於這個要求地方政府有配合款(表示地方文化建設是大家共有的責任),以及誘導民間保存珍貴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計畫,應該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情。你們家的陽台也許只有送瓦斯桶及曬衣服時才會用到,可是你一定不能否定這麼少用到的空間也有其維修及存在的必要吧!(作者為華梵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