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北燈節的文化虛擲

■雲程

台北燈節主燈秀,今天舉行點燈儀式,事實上,今年台北市花燈卻提早於百業還在休息的年初三放光,足足比元宵節早了十二天,台灣各地燈會通常在元宵前一週開燈,北市的作法恐怕創了歷年紀錄。似乎喝過洋墨水的留美市長,跟上了民俗「搶頭香」求好運的流行。

年來,馬市長斤斤計較於拆除拒「馬」、更改斑「馬」線圖示,其「小小心眼」早讓記者們起疑。酉雞年,馬市府「不知今夕是何夕」的在仁愛路上布置屬於申年的馬形燈飾,一下子讓台北城的時光倒流三年,更是跌破市民的眼鏡。據報載,燈飾馬頭還多朝向總統府,意味深長云云。按理,民主時代總統大位人人有權競逐,首都市長想更上一層樓,也屬水到渠成。但若說馬市長心中沒有丁點迷信、沒有欲迎還拒,其誰能信?至少,也暗自享受下屬拍「馬」屁的成果!

其實,專制時代的君主沒有任期制度、也無制衡機關,表面上權力獨大,但暗地裡卻極端心虛,對臣民的反應異常敏感,以至於必須建構一套迷信系統,以時時「提醒」臣民不得貳心,所謂「作之君、作之師」。但在民主時代,不但有議會監督,也有任期制度把關,權力競逐依賴政績比高下,實在不需要迷信的化妝。「萬馬奔騰」的錯置,至少是承辦人的畫蛇添足!這是「時」之不宜。

進一步說,作為姓氏的「馬」,和作為實體的「馬」,以及作為轉注假借的「馬」(拒馬、斑馬線),僅僅在「象形字」上有連結,並無絲毫實質上的因果必然。馬市長生肖既不屬馬、血統也與動物無關,更無轉注假借的糾葛,就沒有必要拿象形字文化的枷鎖硬往自己身上套,反讓自己役於物,不得諸法皆空自由自在!

說到文化枷鎖,除「時」之不宜外,台北燈會還有一樁「地」之不宜。

仁愛圓環的一角,矗立著一座仿上海「東方明珠」的小型燈飾。本來,表現土木科技極致的高塔建築,著重的是構造簡潔與洗鍊。一八八九年的巴黎鐵塔是這樣,一九六二年的西雅圖太空針塔、一九六八年的漢堡電視塔,以及一九七二年的多倫多CN高塔等更是青出於藍的箇中極品。

反觀一九九四年落成的「東方明珠」,其模仿原子結構的設計,本已過時半世紀,布爾什維克式以量取勝的建築風格,除坐實那逼迫市井小民崇拜國家威權的統治特徵,其餘乏善可陳。真缺乏創意的話,上海灘附近仍有抽象造型的「環球金融中心」,以及具密簷佛塔意象的「金茂大樓」等精品可以拷貝。設計者捨此不由,執意模仿次級品的「東方明珠」,背後「不加篩檢,一切以上海為尚」的文化殖民心態,躍然紙上,市府團隊精神文明之貧瘠,更令市民汗顏。

台北市這一個搶先登場、錯置時空的燈會,其文化定位與內涵上竟然如此不堪,暴露的是台北城戰後六十年的乏善可陳,和馬市府六年多來的虛擲光陰。作為台北市民的一份子,又能怎麼說?(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