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韓國行 我們行不行

◎ 楊虔豪

二十年前的今天,大韓民國政府正式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韓國成為最後一個與台灣斷交的亞洲國家。自這天起,台灣人視韓國人背信忘義,反韓情緒自此開始。

台灣不論人均收入、經濟成長率或失業率,向來都喜歡與南韓比較,過去台灣視自己處於優越地位而看不起韓國,但在韓國經濟發展及影響力日益增加時,台灣人產生了危機感,這奇怪的危機感被搬到政治上炒作。二○○八年,馬英九的總統競選廣告,講述台灣國民所得從領先韓國變成落後,還請來一位南韓商人發表講話:「一切都在經濟,韓國人懂,台灣政府還沒搞懂。」馬英九更複製李明博競選時的「七四七」政見,轉化為自己的「六三三」支票。可笑的是,四年之後,台灣經濟數字並未超越韓國,六三三政見全部跳票。

斷交後,兩國缺乏互動及理解。另外,台灣對韓國既存的優越感,隨著斷交至韓國實力日增後,現階段正過渡成為帶有仇恨的自卑感,當我們對韓國的了解都構築在這份自卑上時,韓國日漸擴張的影響力對於台灣人就相當刺眼。台灣社會從民眾、媒體甚至政府對這個曾被自己鄙視但現在卻躍然崛起的韓國幾乎沒有深刻了解,盲目的哈韓與反韓,顯示台灣還停留在對韓國憤恨卻無以為力的窘迫心態。我們的社會必須拋棄於事無補的自負,從重新了解韓國開始,要藉由韓國這面鏡子看到我們所沒有的,並真正發現台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才有辦法力圖向上。否則,拚不過別人又瞧不起別人,對自己鄰邦毫無所悉又盲目愛恨,只會貽笑大方。 (作者為獨立記者,現旅居韓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