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演講、作文、標語 救不了台灣經濟

當前台灣經濟像失速的飛機急速下墜,若駕駛無法及時拉起機身,後果不堪設想。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經濟成長率,由七月底預測的二.○八%,下修至一.六六%,正式宣告「保二」破功。這已是官方今年第八度下修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年初信誓旦旦的「保四」到今日「保二」不成,誠然部分受到歐債危機惡化的影響,但主要仍是台灣經濟的自我崩壞,其中最重要的症狀,就是學者所稱的第二階段經濟邊陲化現象。

「經濟邊陲化」就是「經濟中國化」的一種併發症。二十多年前,台灣產業面臨勞動成本上升、新台幣大幅升值、環保與勞工意識崛起,爭議四起,抗爭不斷,而政府的產業政策不明,亦欠缺執法之魄力,加上此際國際共產集團崩潰,蘇聯解體,東歐共黨政府垮台,中國則選擇走上無資本主義之名的資本主義道路,釋出數億低廉勞動力。台灣首波遭受外在挑戰的傳統製造業,多數欠缺研發與創新能力,無法創造高附加價值,於是選擇一條最容易的路,將工廠遷移至語言、文字相通,薪資極低,並且以優惠措施極力拉攏台商的中國,導致第一波資金、人才與技術的外流,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傳統製造業根基幾乎被連根拔起。

傳統製造業西進後,科技業繼之而起,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支柱,但很快的也面臨傳統製造業同樣的問題。由於台灣科技業多數以代工組裝為主,以大量生產、降低成本為營運策略,因此縱然號稱科技業,技術層級卻不高,研發能力不足,更缺乏行銷能力,無法打造出國際一流品牌。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最後終於也走上傳統製造業同樣之路,大舉出走中國,而其規模更甚於傳統製造業,例如鴻海在中國即僱用百萬員工,而多數電子廠至少也有數萬到數十萬員工,而台灣則僅保留營運總部,與虛有其名的研發中心,以及寥寥數百、數千員工,以繼續享受租稅之優惠。

產業西進造成一些特殊現象,最大的衝擊乃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由於台灣接單,所以台灣的產業雖然大量外移,但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依舊維持成長,只是未能創造出相同比例的工作機會與薪資成長,故而台灣薪資就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回到十三、四年前水準。而產業外移,一方面台灣部分必須裁員、關廠,一方面無法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使得失業率居高不下,而薪資亦無法成長。年輕人一出社會,常找不到工作,起薪亦降到二萬二千元的低標,在都會地區根本無法負擔基本生活需求。這是台灣經濟第一階段邊陲化的現象。

第一階段的經濟邊陲化讓台灣失去工作機會,無法享有經濟成長的果實。但是此際台商工廠雖然外移,因其使用之零組件與原材料,仍是向台灣採購,使得台灣的出口額四成集中在中國,而出口佔我GDP比重達七成,所以我GDP才能在產業外移下維持成長。如今,中國的產業生態發生劇烈的變化︰其一,中國本身已逐漸建立完整產業鏈,不再需要從台灣的中上游進口;其二,中國要擴大內需取代出口, 而台商絕大多數是出口商,中國出口衰退嚴重影響台商;其三,中國意圖扶植本身的產業,台商縱然助長中國經濟有功,如今卻成為被剷除的對象;其四,中國以騰鳥換籠之名,宣稱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的產業,而台商大多屬於淘汰的目標。

過度依賴中國的台灣經濟,如今已邁入第二階段的邊陲化,台灣經濟好像掉入泥淖,愈陷愈深。第一階段邊陲化造成「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假性繁榮;第二階段邊陲化讓台灣以投資中國帶動出口的策略失靈。但馬政府未先探究經濟崩壞之緣由,仍以淡定的心態推出各項口號與會議,意圖以演講、作文、標語救經濟;其次,仍未察覺「經濟中國化」才是病因,依然緊抱ECFA,一連串的錯誤政策可能將台灣帶入悲慘世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