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經濟為何比人衰?

◎ 黃天麟

台灣經濟邊陲化非始自今日,早在二○○○年台灣政府揚棄「結合美、日自由國家之經濟路線」改採「對中國積極開放之統和路線」時,邊陲化現象就已日漸浮現。

商品出口在全世界之排名節節下墜,就是其現象之一。一九九九年台灣出口排名為第十四名,但到了二○一一年就落至第十七名,韓國在此期間由第十二名上升至第七名。中國更猛由第九名躍升至第一名。台灣在此區之重要性即由過去之四小龍龍頭掉到龍尾,政經影響力日衰已成邊陲。

今年一至七月出口更糟,是負成長五.八%,在亞鄰中最差。請不要錯怪歐債危機或美國景氣,因各國都同受其影響。問題是:為何我國衰退速度遠比鄰近國家嚴重?

這與國家經濟路線有關。馬政府上台後採取了比扁政府的「積極開放」更為積極的「結合一中市場」路線。

邊陲化是小經濟體被大經濟體的市場優勢所磁吸的一種現象。台灣由於經濟發展層次遠高於中國,所以結合之初,資金、人才、技術會隨政策之鬆綁,快速流向中國。此時的(即第一階段)邊陲化現象是:「海外生產比例」及對中國之「出口依存度」節節上升(即投資帶動出口),但國內投資卻被排擠、就業機會減少、工資停滯、國內消費趨緩、經濟成長被壓制等等。

雖然台灣之經濟發展程度已高,畢竟有其限度。當競爭優勢因「國內投資不足,轉型不易,企業又慣於在中國複製過去之經營模式,怠於創新」,而呈現弱化,中國之進口替代產業,又因台灣中、上游製造之西進而日漸完備,過去「投資(中國)帶動出口」之模式,已無以為繼,整體經濟結構為此面臨全面崩塌之危機。

台灣對中出口占總出口之比例(俗稱出口依存度)可能從此呈現反轉,開始降低,對中投資亦將會從ECFA後之高潮日趨退縮。「觀光」、「博弈」、「文創」等產業之逐漸成為台灣經濟將來之寄託,亦正表示台灣之邊陲化已步入了另一階段(即第二階段進程),除非政府及時改變「唯中國主義」之經濟發展策略,否則再多的「鄭和計畫」或「龍騰計畫」終將無補於事。近幾期出口之快速衰退,只是此一階段的開端而已。

(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