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認識中國 被中國認識

◎ 陳麗菊

繼成立中國事務部後,民進黨正籌設「中國事務委員會」,並規劃於九月中共舉行十八大前,召開首波政策論壇,主題定調為「認識中國」。無獨有偶,蔡英文架設網路論壇,也提出台灣須以新觀點「想想」如何面對中國。一時之間,認識中國成為台灣在野顯學,而此一趨勢也正點出幾個有待嚴肅思考的課題。

其一,台灣未來的發展,中國已成無所不在且強有力的介入變數:日前美國智庫學者葛來儀發表專文,論及中國脅迫式的經濟外交,北京運用經濟槓桿施壓他國改變外交政策,以符合其政治目的之作為日漸普遍。從現實主義權力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此舉並不足奇,美國不也經常擺出強權之姿要各國屈從其意志和遊戲規則。只不過,這當中值得我們警惕的是,隨著中國政經實力擴張與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台灣對中國經濟過度依賴確實會壓縮自我生存與發展的迴旋空間;再者,中國擴大施壓有關國家作出不利於我之外交政經決策,恐將是下一波台灣須面對的更為艱難的國際考驗,尤其值此台灣經濟實力日益衰退之際,無異雪上加霜。

其二,在野黨有無實質的中國政策:相較於國民黨以政治換經濟,使得北京得以施展切香腸戰術,緩步進逼台灣主權,在野黨於批判馬政府,並要求國共談判透明化之餘,究竟有無具體可行的對中政策?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部,延攬區域經濟學者主其事,可見未來對中交往主軸將置於經濟領域而盡量迴避或擱置政治議程。既要談經濟,首先,對中國經濟現況與未來前景投入的研究和了解有多少?同樣地,民進黨對台灣經濟現況和未來發展注入的調研又有多少?我們或許不喜歡中國,但是必須了解中國經濟崛起並非偶然,它是立基在從地方到中央一層層實在的去調查研究、聽取各方意見再行規劃而來的──每十年,中國國務院會擇一國際經濟組織進行合作(今年與世界銀行合作),研究未來廿年國家經濟戰略;每五年,提出五年經濟規劃(目前是十二五規劃);每一年,中共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會從事年度經濟計劃。而每項計畫都動員大量研究人員,紮實地進行調研,才開始規劃方案。

國家要繁榮興盛,絕不是靠口號喊來的。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台灣喊了十二年,結果一事無成。現在民進黨想要登陸,急於和中國交往,先想想準備好了嗎?真得有「認識中國」了嗎?

(作者為智庫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