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澄社評論》經濟新聞也淪陷

■盧世祥

新聞記者是旁觀者,處理新聞理應力求準確、公平、客觀。不過,台灣不少新聞從業員近年乖離旁觀角色,報導新聞戴著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的有色眼鏡,以致媒體涇渭分明,事實真相卻常不明白。政治新聞如此,經濟新聞如今也淪陷。

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上週發表觀察報告,以去年十二月「從民進黨代理主席到組閣放話」及今年「總統元旦祝詞股市風波」為主題,分就「消息來源」、「新聞查證」、「平衡報導」、「新聞編寫」及「媒體責任」五個指標,評比主要報紙的專業表現,指出《自由時報》表現較佳、《蘋果日報》最差;報告主持人呂一銘曾任《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媒體強加主觀意識於原應客觀的新聞報導之上,於元旦祝詞的股市效應最為明顯。陳總統楬櫫「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中國經貿政策,二日(週一)股市下跌八十六點,有些媒體即借題發揮,不但撻伐「扁講話,台股蒸發兩千億」,誣指「扁是股市禿鷹」,還預言「經濟成長大利空」。詎料,後來股市連漲三天,包括三日大漲一百二十九點,又有媒體改以「誰怕阿扁」為題硬拗,足見渲染、偏頗、不實的報導,縱然一時對投資人形成干擾,仍不敵經濟實質的基本面,卻徒然折損媒體公信力。

可悲的是,有些媒體成為主觀意識或政治立場的俘虜,不愛惜自身可信度,已近走火入魔,難以自拔。二月底陳總統正式終止國統綱領次日,金融市場反應正面,惟其間台美交涉,仍有媒體渲染美方關切,刻意強調股匯市行情單日下挫,無視國際走勢,試圖製造「反獨」壓力。經濟新聞操弄如此,則諸如「組閣放話」,把陳總統找王金平院長「談組閣」炒作成「來組閣」,產製偌多政治口水,幾在政壇激起千層浪,也給別有用心者諸多放話機會,自不在話下。只是,隨著確實查證、交代來源的專業倫理見棄,夾敘夾議、主觀建構大行其道,社會不免因公器不可信而減損人際互信。

關心台灣前景的人,不容坐視「社會公器」繼續瞎整;在意新聞公信力的從業員,亦不應任令媒體如此沉淪。新防會除了繼續觀察媒體,元月起增列當月烏龍新聞紀錄,希望有利各界監督媒體,亦助業界自省。(作者是澄社社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