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商還有多少機會

台灣經濟發展建言

■ 張昭仁

從管理與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台商在中國的發展真的如同媒體與政治人物所推銷的那麼美好或只是一廂情願的單向思考,且讓我們理性的來探討幾個常被推銷的觀點。

(一)同文同種切入中國最容易:

討論台灣與中國關係,最常見的論點就是與中國同文同種,語言相同熟悉文化,因此進入障礙最小,也是因為這個論點,很多產業台商在台灣遇到瓶頸之後,馬上外移中國,但是大家可能忘了,同文同種是切入中國市場的優勢,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市場取代的因素,二十年前中國剛剛從封閉市場逐步開放,對於商業應用需求很大,台商過去或許有幾年的好光景,近幾年中國商業應用也逐步發展,西進台商產業技術原本不夠深厚,基於同文同種,因此也是被進口取代的第一位國家,這是台商目前面臨的困境。

(二)著眼中國兩億新興中產階級市場:

隨著世界工廠角色的定位中國的商業發展,因此也造就了一群中產階級,因此台灣媒體也以此消費市場為誘餌鼓勵台商西進,(更有此媒體誇大稱呼十億人口市場),中國新興的兩億中產階級市場,早已引起全世界注意,在全世界的注意及瓜分之下,還剩下多少比例給台商?因此形成以兩億中產階級為餌以致台商資金被套的現實狀況。

(三)中國是台商產業的第二春?

許多面臨競爭的產業,以原廠及既有的技術,將熟悉的產業橫向移植中國,試圖繼續發展,結果呢?目前碰到被進口取代的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近幾年產業快速轉型,服務業、尤其特殊服務業及科技型的服務業興起,在大量製造業及好幾千億資金外移之下,每年經濟成長仍在四%以上,台商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熟悉的社會政經環境之下,做另類產業的開發來創造第二春?

(四)對於大企業,中國的大市場才是一展長才縱橫天下的大環境,是嗎?小企業追求蠅頭小利以圖溫飽,大企業呢?尋求更大、卻自己用不到的利潤嗎?答案顯然不是,真正的企業絕不是在求溫飽,而是在求個人的自由度;展現個人能力意志及願景的自由度,然而在共產黨的控制之下,有實現個人自由度的可能嗎?看看曹興誠、王永慶及許文龍吧!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