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調整軍購案 合理變通策略

■ 張國城

國防部長李傑近日表達軍購預算可以向下調整,並且出現優先順序的編列,依序為柴電潛艦、P - 3C反潛機與愛國者三型飛彈,也可能將某些裝備,如愛國者飛彈編入年度預算,這項調整顯示國防政策的制定日趨成熟,無論最後軍購是否過關,這都對台灣國防有所助益。

三項重大軍購以特別預算一次提出,原本就是少見的做法。因為愛國者三型飛彈及柴電潛艦原本就是不同類型、甚至不同戰略層次的武器。就算是P - 3C反潛機,雖然看來和潛艦相關,實際上除了平時相互支援對方訓練以外,作戰時也經常是獨立運用的武器裝備,協同作戰難度甚大。一次同時包裹編列非常奇怪,不用說外國,就連我國,過去二代戰機和海軍二代艦、愛國者二型飛彈也沒有一起包裹通過預算的前例。若說擔心爾後預算不繼而要先行通過,則是想當然耳的如意算盤。立法院連憲法都可修,今日通過的軍購特別預算只要政治形勢改變,焉有不能修改之理?

其次,三項重大軍購一次以特別預算編列,結果就是預算的金額驚人,無疑平添阻力。其實三項裝備都不是一次到位,諸多支援後勤設施及彈藥籌補更是逐年進行,原本就該納入年度武獲預算,根本無須先行提列一筆金錢,好比業務員賣車,總是有各式各樣的貸款方案,甚至還有免頭款開回家的促銷方案。這些都是怕一次付清車價總額過高嚇跑顧客,而採取的「分散負擔」策略。國防部卻完全反其道而行,遭到民眾質疑形成若干阻力乃是必然。如今國防部考慮改變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態度,分年編列預算以降低預算規模,不是朝三暮四的做法,而是應有合理的變通策略。

不過,仍有一些問題值得研究。

首先,國防部經常提出一些時間點,如「二○一二年台海軍力將失衡」、「軍購案成案可保三十年安定」來為軍購案宣傳,看似專業,其實可能是畫蛇添足的說法。實際上,要推斷未來三十年敵我戰力的相對變化,也是難度過高的任務。如果不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眾了解這些數字作成的依據,並在公開論辯中戰勝反對者,則這些數字還是不提為佳。

其次,三項重大軍購雖然戰力驚人,畢竟不等於軍事力量的全部。如今為了通過軍購案而打包票,讓社會覺得三項軍購就是台灣安全的金鐘罩、鐵布衫,有了它就能高枕無憂,他日要爭取他項必要的軍購時就會面對質疑。不矜不伐是誠實的作風,也是最佳的政策。

再者,軍方不宜對公投決定軍購案一事表達任何意見。

其實,要說服民眾支持國防安全要遠比說服泛藍立法委員容易的多,民意支持更是一切政策,包括國防的基石。若公投能成案,軍方正可利用這個機會強化全民國防的教育,提升國人的敵我意識,絕對是一舉數得。

(作者任職於行政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