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治安大補帖

■蔡德輝

行政院謝院長強調改善治安的決心,各界為之振奮,筆者不揣淺露,進一步提供個人對改善當前社會治安的淺見:

一、提升刑事司法人員素質、專業能力與配備

在刑事司法人員中,以接觸民眾最多的警察最為重要,其中刑事警察人力仍有不足現象,除應積極提升其人力比例外,更應對其施以專業訓練,提升專業配備,以有效防制日新月異的犯罪手法。

二、檢、警、調、憲等刑事司法部門協調合作

以往在掃蕩犯罪的努力上,常見檢、警、調、憲等刑事司法組織與運作的政策、執行步調不一,同時缺乏統合,影響整體偵防能力。強化整合成當務之急。內政部長蘇嘉全在接獲謝院長指示後,便立即前往法務部拜會施茂林部長,就治安相關議題進行協調合作,實為一良好示範。

三、強化國際刑事司法機構互動與合作

隨著交通、資訊發達,目前犯罪之活動已無國界之分,不僅可在海外遙控,亦可能在台灣地區犯罪後潛逃至國外或大陸地區,故有必要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強化國際間刑事司法互助,藉此構成綿密之犯罪防制網絡。

四、完備立法,打擊犯罪

在立法、修法當中,應使法律條款具實質之法律效果,兼顧刑罰之嚇阻性、迅速性、確定性與嚴厲性,以達刑罰之一般嚇阻及特別嚇阻效果。

五、加強社區動員,提升社區意識與守望相助工作

犯罪學家Jeffery在其社會疏離理論(Social Alienation Theory)中認為,某些地區之社會互動如果愈缺乏社區意識,則社會民眾之間愈疏離隔閡,愈缺乏人際關係,愈不能守望相助,愈不能遵守社會規範,則此地區之犯罪發生率愈高。因此要減少犯罪,必須先要減少社會疏離,結合民眾的共識與力量,共同參與犯罪預防工作。此即行政院謝院長所強調的落實治安社區化及守望相助理念,實為犯罪防制工作相當重要的一環。

六、強化環境設計規劃與情境犯罪預防策略

美國學者Jeffery、Newman等所倡議的「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策略,受到學術及實務工作者極大的重視。此項以環境設計為主要策略的犯罪預防措施,係透過對環境(含社區、建築物等)之妥善規劃、設計與管理,強化其犯罪防護力,減少犯罪機會,為未來犯罪防制提供一新的方向。

七、強化預防犯罪及被害預防宣導

政府必須預防犯罪及被害預防宣導,教導民眾採行必要之防範犯罪措施,必要時派遣熟悉犯罪預防工作之警察人員前往高犯罪之地域,協助民眾改善各項物理環境,灌輸犯罪預防觀念。

八、積極推行社區警政

警察係刑事司法體系中面對民眾的第一線人員,加上現今的警政策略著重警察走入社區與民眾互動,增加警察走入社區勤務規劃,亦即「見警率」的提升,應能有效提升民眾的安全感,甚至對意圖犯罪者產生「監控」的效果。

犯罪不可能被消滅,但卻能在吾人的共同努力下將它控制在一定的程度。犯罪不應只是單純的治安問題,而應是人性與教育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結構規範的問題。「一個愈溫暖的社會,犯罪便愈不容易發生;一個愈冷漠的社會,犯罪問題將愈加嚴重」。現今社會由於道德規範不明,物慾的誘惑、人際關係的疏離,加上社會控制的薄弱等因素,如何建立明確的社會規範,整合犯罪防制力量,將攸關我們的未來生活。(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