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醫療去刑化 有待進一步會診

◎ 林子堯

台灣醫療制度面臨崩盤之際,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糾一案,更讓醫護為之膽寒。筆者忝代表基層醫護,日前出席了醫療訴訟制度革新會,其為醫法兩界共同舉辦,冀望討論「醫療去刑化」相關議題。感想如下:

觀美歐日三國制度,須想想台灣:當日由美、歐、日三國醫療訴訟制度專家輪番上陣,講解各國現況,當下引起了不少人士共鳴。但畢竟台灣有其本身之多元文化,全民健保制度於世界上也非通用。因此聆聽完他國現有制度,還是須以台灣現況來實際考量,若「畫虎不成反類犬」,恐會造成醫界更為動盪。

時間倉卒、無法充分準備:此次會議可說是「疾如風」,甚至連演講者—朱柏松院長都是不久前才知道自己要演講,導致無法事先準備投影片,也讓許多有志改善台灣醫療現況的人士無法參與。若是盡早知會各界人士及演講者,應可讓會議內容更為飽滿。

法界人士列席人數少:此次列席的法界人士包含了法務部、檢察官和律師,但並沒有見到法官發言。就代表性來說,難以呈現法界想法之全貌。

立場不同、溝通困難:會議中可以發現,法界及民代對於醫界所表述的「醫療去刑化」、「民刑分流」或「醫審會改革」等議題,仍有相當程度的質疑與不解。這也凸顯出,醫界以及其他領域人士立場的迥異、溝通的困難與認知的不同。而這正是未來所會遇到的最大難關。因為不管是出庭作證、因果關係推論、及醫審會的鑑定報告,都牽涉到這幾點因素,若無法「破冰」,要改革談何容易。

迫在眉梢的醫療崩盤:數年前許多醫界前輩就多次投書表示醫療危機,可是一直未受當局重視。當初是「防微杜漸」,但如今已漸「病入膏肓」,要根除當今醫護出走的問題恐不易。有關當局投入大量金錢於特定科別,也只是安撫人心與粉飾太平。要改,不如由健保制度、醫療訴訟制度及限定工時開始改起,而醫療訴訟制度要改,去刑化在當今台灣欲施行恐有相當難度,不如先從醫審會審查制度及與法界的溝通開始著手。(作者為醫師,桃園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