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教育部長該教育教育

◎ 洪承宇

教育部長蔣偉寧為十二年國教辯護的同時,也對建中北一女傳統明星學校「公然造反」有所批評,但同時,蔣部長也講出了些聽起來很教育,但卻不切實際的言詞,例如「校校皆名校」、「把每個孩子都教成菁英」與「建中北一女只是選擇了比較容易的路」等。

先從最後一個評論來看,教育部為了推廣十二年國教,廣辦高中職均質化與優質化,目的就是要各高中發展自己特色,成為足以吸引高中生就讀的學校。從教育部推廣觀點來看,建中與北一女的特色向來不容質疑,以學術傾向、學科資優為其傳統,這兩間學校藉此保持他們有別於他校之處,又怎麼能被稱為「比較容易的路」?

至於前兩句話「校校皆名校」與「把每個孩子都教成菁英」,則讓我們可以合理地去質疑蔣部長所謂的名校與菁英為何?只要是具有教育相關學術背景的人都懂得「多元智能」的概念,反對國中小能力分班的原因在於,依照法國學者皮亞傑廣為接受的理論,十六歲以前的孩子正經歷智力發展的四階段,學校環境應給予孩子資源均等的學習環境,鼓勵孩子多方接觸,不應偏廢某些學校科目,在過程中尋找未來可能的方向。但在十六歲後,孩子的基本認知發展已達穩定,甚至許多孩子拓展了自己本身的特色,這就是所謂的「多元智能」,也因此教育部才要推廣均質化與優質化,讓各高中有不同特色,去適應不同高中生的需求。因此,資優教育也是多元智能其中的一個環節,錯的並不在於資優教育,錯的是在於連教育部部長定義中的名校與菁英,仍難脫「學術名校」與「學術菁英」的預設。

台灣如果要走出升學導向下「士大夫」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謬誤,並不是全國改採登記入學制度就可以消弭,更不是去除掉所有學科競爭就稱作公平。「(學術)菁英教育」沒有錯,但是把台灣導向「多元菁英教育」才是正確方向。以往習慣把菁英的定義窄化,音樂班與美術班也是資優教育的一種,體育班則是培養體育菁英,技職體系強調實務技能專業,這種「多元的菁英」概念才是教育部應該推動的。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系博士班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