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研究」行銷三招

◎ 梁志鳴

筆者有幸擔任北美台灣研究學會今年度幹部,昨日閱讀學會黃丞儀前輩投書,希望利用筆者近年來於北美推廣台灣研究之經驗,對此一議題做進一步建言。

殘酷的學術現實是,不論台灣有多少研究價值,若研究台灣對研究者生涯發展有害無益,那麼利害考量下,願投入台灣研究的新進學者將不可避免越來越少。不幸的是,大量歐美研究能量於中國崛起後轉進對岸,台灣作為研究主題對歐美吸引力不斷消退,甚至被許多人視為求職負擔。近來許多歐美學人「勸誡」旗下研究生遠離台灣研究,認為這是在學術上沒有前途的領域。要翻轉此現象,被動期待國際學界主動發掘台灣研究價值是緣木求魚。筆者認為必須從學術經濟之角度切入,唯有讓研究台灣有助研究者求職與生涯發展,新進學人才願投入此一領域。而要達成此目標,筆者認為未來十年台灣研究者推廣者須有以下認識:

首先,台灣研究應有更廣泛視野。傳統台灣研究限於研究台灣「本身」,在當前國際學術環境下,學者若僅了解台灣,對求職是很大的阻礙。因此新世代台灣研究應鼓勵學者將台灣作為比較研究案例「之一」,或鼓勵學者同時開發不同研究對象(例如東亞其他國家),但持續保持與台灣的研究關連。其次,台灣研究應理解其在歐美學界的學科利基。在北美學術機構內,台灣作為研究題材對不同學科重要性有著很大差異。即便在同一學科中,台灣對不同子領域意義也常有不同。筆者認為推廣台灣研究應在策略上優先鎖定認可台灣作為研究題材之學科。據筆者對美國學界個人觀察,社會科學中政治學與人類學,以及人文科學中文學、史學、電影文化研究,均已有相當數量之台灣研究學者分佈各大學校園。即便在中國崛起後,這些研究者仍然對台灣持續展露高度研究興趣。

最後,海外台灣研究需台灣政府與民間的支持。目前北美學術現況是,新進人員憂心研究台灣成為其求職阻礙,已獲取教職的學者固然為數不少,但常單打獨鬥,缺乏學術上彼此合作。如何將這些學者連結,構建跨國學術研究網絡,發揮學術上規模經濟加成效果,打開台灣研究發展空間,是未來台灣研究推廣者責無旁貸責任。而要追求此一目標,台灣政府與民間角色不可或缺。一方面,台灣應與北美大學合作廣設台灣研究學程或中心,支持研究主題含括台灣的教授學生,甚至提供教職或研究機會,擴展台灣研究者求職的空間。另方面,目前已在北美推廣台灣研究的各式組織(例如北美台灣研究學會)也極需國內的資源挹注,以制度性舉辦各類國際性之台灣研究研討會,提供學者表現的舞台。

推廣海外台灣研究不僅具學術價值,更對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十分重要。唯有讓國際社會充分理解台灣,未來兩岸互動過程中,國際社會才能重視台灣作為國際公民應被賦予的權利、及其所能扮演的角色。筆者期待國人能體會台灣研究的意義,一同投入海外台灣研究推廣行列,讓台灣再次成為受國際社會重視的研究領域。(作者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法學院博士候選人,北美台灣研究學會現任幹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