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治世之才 竟妄想稱帝

在先進的民主國家,卸任元首是不會公開責罵現任總統的,這涉及到政治倫理的維繫,以及政治文化的建立。最近在台灣,前總統李登輝直言批判:「有人選上總統,以為自己在當皇帝,經濟做不好、司法改革做不好、人民失業嚴重,卻帶頭大漲油電價,這個政府現在什麼都要漲,要老百姓如何過活?」這段雖未點名,但是非常針對性的談話一出,社會上並沒有人出來埋怨李登輝為什麼要下指導棋,反而普遍感覺大快人心,甚至期望類似的言論應該多多益善,這個現象大大顛覆了權力的常規,看來民怨真的已經積重難返了。

在任何一個社會皆是如此,領袖就代表著中心,整個組織必須以其為依歸形成向心力,國家機器才能有效運作;倘若做頭的不成頭,想要有點「魄力」,卻被罵是要「當皇帝」,而且大家還紛紛叫好,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個政府已經離心離德,失去了最珍貴的人民信賴,今後不要說想當皇帝了,恐怕就是當個「戶長」,也得不到多少好臉色的。

馬總統被指責:以為自己在當皇帝,這是有所本的。長期觀察馬英九的言行,不難發現他具有相當濃厚的菁英主義性格,並且崇尚威權統治帶來的方便與好處,蔣經國是他學習的偶像,但是限於秘書的材料,因此總是畫虎不成;基於這種偏好,馬英九喜歡談論「開明專制」並加以美化。「開明專制」這個詞,起源於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代的思潮,當時是對既有的「君權神授」加以否定,主張人民應該服從法律而非君王,君王則是「第一公僕」。因此,開明專制是針對絕對君主制的改革,當人類已經進化到民主體制後,如果還回頭到帝制時代去找理由,尋求正當性,這種心態是不是叫做想當皇帝卻沒種,於是需要找塊遮羞布?

國民黨二度執政的這四年,也因為馬英九想復辟「開明專制」,導致在黨與政府部門都出現了過去少有的奇行怪象。過去在兩蔣以黨領政或李登輝的黨政平行時代,中常會具有權力象徵,中常委的組成必是各方具代表性的人士,甚至一度還出現增設五位副主席以相互制衡,常會開會時,不同意見雖不致推翻決議,多少還有多元與商量的用意。二○○八年後的國民黨中常會被明顯弱化,看看中常委陣容,沒什麼頭人,甚至不少是為了這個名號好拿到中國去招搖其等同政治局常委,早就被當成了笑話;至於副主席,也有好幾個,但是他們都在幹嘛?沒人知道,也不重要。

黨權悉歸一人後,行政系統少了掣肘,應當更加民主且有效能了吧?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因為馬英九領導政府的方式,根本與「憲法」無關,過去,蔣經國再強勢,重要議題絕對找行政院長聽取意見,現在的閣揆只被當做到立法院去做砲灰的擋箭牌,沒多少事可以自己決定,或者敢對總統說不,總統隨時一個電話打給部長,甚至局處長,馬英九即曾自爆打電話給台北市消防局長的鬧劇,因此科層組織的運作流程也被破壞嚴重,等於政權也悉歸一人。

古時候的開明君主,之所以能夠歷史留名,例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與俄羅斯的凱薩琳二世,在於他們雖然集權,但多少有些反省;民主時代若想掛羊頭賣狗肉,最怕就是碰到既無能又想有「魄力」的人,這種模式造成的危害,是獨裁的平方,可見以為自己在當皇帝,事實上又不是皇帝的料,其後果有多可怕。民主台灣早已不允許再出什麼皇帝,民選的總統權力來自人民的賦予,若要搞獨裁,必須想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