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前進印度會成功嗎?

為促進台、印貿易,分散市場,「台灣印度協會」於本月十一日正式成立。台、印雙邊經貿關係從此開啟了另一新頁。

印度近年來的經濟表現確實十分亮麗,去年GDP成長率達八%(至二○○五年第三季),股市漲幅四十二.三四%,傲視東亞各國。根據經建會委託進行的「印度經濟發展與台印經貿合作策略」研究報告,經幾年努力改革後,印度新一代消費能力族群已形成,中產階級消費人口估計超過三億人,其中將近一千二百萬戶居民年收入超過一萬二千美元,由於英文相當普遍,軟體和高階級人力具有高國際水準,汽車、生技、機械等產業有相當基礎,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新興市場。

從地理位置言,印度並非遙遠的地方,台灣到印度加爾各答之距離還比到雅加達近,與到新加坡相埒,但台、印貿易總額卻仍低於三十億美元,到去年底,台灣對印度的投資少如鼻屎,不及兩千萬美元,比起對中國之投資二千八百億美元真是天壤之差,令人搖頭洩氣。

何以致此?主要還是語言與文化,也是「教育」、「語言」影響工商經濟活動最顯明的例子。我國國人,自小學起即已被有計畫地灌輸了大中國主義思想,每一個小孩對古文、唐詩都背得滾瓜爛熟,長大之後,無不以北京為天府,以中國為神州,這就是中國熱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原由。

大家若不健忘,政府尚未開放對中國投資的一九八○年代,我國之南進政策相當成功,台商至泰、馬、越、菲投資者非常踴躍,亦多有成就,但一九九○年政府開放了對中國之投資,南進政策隨之壽終正寢。有人說,那是因為中國有比東南亞更為便宜的勞工,更為廣大的市場(人口十三億)。但是,印度也有優質而便宜的勞工,亦具不亞於中國的廣大市場(人口十一億),為何國人獨鍾中國,對印度之投資會少到僅僅二千萬美元?這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新任經濟部長表示,台灣與印度在電子資訊業互補性質相當高,若能將台灣電腦硬體結合印度的軟體,可創雙贏之局。經濟部的構想我們舉雙手贊成,但也要提醒部長,中國這一個大窟窿若無法有效堵住,我國的資訊硬體結合的對象將永遠是中國,甚至還會替中國建立軟體的王國,經濟部的台、印合作計畫必重蹈過去南進政策之覆轍,淹沒在大膽西進的大墳堆內無蹤無跡。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積極管理」的具體政策在哪裡?是不是已有藍圖?有沒有目標?若阿扁總統所楬櫫的「積極管理」仍然被統派技術官僚巧妙地封殺,仍然如過去的有效管理一樣,有名無實,則現在約九十%的對外投資仍然會源源流向中國,即使剩下的十%全部留給印度亦起不了作用,結合不了與印度的互補關係,整個台灣只會進一步向中國傾斜。當台商在中國的科技產業聚落更加充實,成為硬、軟體結合的完整產業聚落之時,所謂的「前進印度」必將證明又是一次的政策烏龍。

印度是龐大的市場,我們沒有理由缺席,亦不應缺席,印度亦已定在二○一二年達成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當我國正面臨中國「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等等的經濟圍堵之際,印度將會是我國突圍中國經貿枷鎖的關鍵國家。問題是,會成功嗎?我們幾可斷言,亦提醒政府,若政府沒有決心積極管理對中國之投資,降低對中國投資的比例,一切將會是空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