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語文的必要

◎ 紀駿傑

多年前我在一場演講中聽到了一段令我非常感動,並使我對書寫語言有了新一層認識的內容。講者肯亞的著名文學家Ngugi Wa Thiogo說:「透過英文的書寫,我一直在用我的母語以及母文化豐富英文這個語言,但是我對於我自己母語及母文化的回饋與貢獻是什麼呢?」那時的他已經開始放棄用讓他成名的英文書寫,而改用他自己的母語Kikuyu書寫,身體力行地用他自己豐富的英語以及國際文化經驗來豐富與回饋他的母語。

語言是一個地方人民經由歷史累積淬鍊出的獨特文化資產,它承載了這塊土地上獨特的自然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地知識,以及這些人們與外來世界對應的經過與結果。同樣地,一個語言要能夠長期延續下去成為「有用」的語言,它也必須能夠不斷地被注入新的活力、發展新的詞彙來接合當代世界的各種新事物與新觀念。而在現今世界中,語言要能達到前述的目的,普及的文字化是絕對必要的方式。

當我們因為政治性的原因不再使用台語文書寫,我們的思考語言逐漸變成北京話,愈來愈少人能使用台灣語言來傳達新的觀念、詞彙與技術,台語文也終將成為僅能在家庭朋友圈內做為部分的溝通語言並逐漸式微。

台灣主體性的建立,台語文書寫絕對是非常關鍵性手段,而我們更需要在體制上儘速制訂通過能讓台語文言說及書寫與北京話平起平坐的「語言平等法」。(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