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尊重相互激勵的競爭而非內耗的鬥爭

我國前駐美代表吳釗燮最近在一場座談會中直言,民進黨身為反對黨,就應該監督政府,而不是反過來被執政黨監督、跳進被設定好的議程。這段評論雖然是針對民進黨在選後的中國政策動向而言,不過有關反對黨監督角色與監督能量的問題,在今年一月十四日選後至今,確實持續為台灣社會所關注;民進黨雖然未能拿下中央執政權,但是卻有跨越藍綠的相當民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監督國民黨,這個訊號非常值得民進黨菁英們深思。

政黨成立的目的,最終當然是希望執政,才能兌現政治理想;但是一個政黨先要能回應社會的需要,才能體現其存在的價值,若無存在的價值,又如何往執政邁進?這是正走在關鍵十字路口的民進黨,下一步究竟要向左走、向右走,最該通透的難題。民間期待強有力的制衡,有兩層涵義,一是獲勝的國民黨實在不像話,二是民進黨做為最大在野黨顯然不夠力,至於事實,恐怕是二者兼具。

國民黨以近八十萬票得以繼續連任,施政卻不孚眾望,民進黨從二○○八年慘敗二百多萬票的谷底翻身,現在卻反而失去了自信,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台灣的悲哀,也是各色選民普遍的無奈。證諸民主先進國家發展的經驗,一個國家要能帶給人民願景、希望,通常健全的反對黨比有能的執政黨更重要,因此民進黨何時能夠重新適時發揮政治催化劑與煞車皮的雙重功能,應是台灣能不能向前行的當務之急;而民進黨未能在選後展現六○九萬票的集體力量與共同意志,一般咸信與黨主席無著,有很直接的關係。

民進黨已經敲定將在五月二十七日選出新任黨主席,明確的時間表何以無法掩飾民進黨給人的渙散印象?主要原因應該出在民進黨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結構性問題,這似乎是資源困窘政黨的宿命。民進黨人善於「盍各言爾志」,但缺乏凝聚共識的互信與經驗,也導致外界對民進黨是否會重蹈內亂覆轍有著不小恐懼,既然領導權一直處於空窗期,民進黨的形象怎麼可能會好?

民進黨究竟會選「誰」出任主席,純屬民進黨的家務事,但基於民主制衡原理的需要,這個社會必須提醒民進黨︰保有健康的競爭規則,永遠是一個組織壯大發展的鐵律,所謂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個人要有把握,就得努力不懈,自然促動全體的進步。易言之,參選主席是每位黨員的權利與義務,誰都不能限縮任何人的參選機會,對於任何願意出來爭取承擔的,優良的組織文化理應正面看待,樂見並鼓勵人才愈多愈好,絕不應針對任何特定者設置障礙、規定無關主席執掌的前提條件,最後的出線則公平交由黨員以多數公決,才是正辦。

在管理學上,技術是企業良性競爭的關鍵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資本;用在民進黨的黨主席選舉上,也就是所有角逐者到底要不要參選二○一六,根本無關宏旨,現階段的重點是,誰有辦法能把反對黨的監督責任挑起來,並且做得比過去更好,既要為六○九萬人代言,也要爭取六八九萬人中有人轉而認同的可能,從而形成對執政黨足以取而代之的壓力。最近民進黨內在討論是否把本屆主席的任期延長到二○一四年末,以界定「七合一」選舉的責任,這就是一個正面的思考。意即,民進黨不但要透過選舉主席的過程講理想、談抱負、提方法,積極與社會理性的力量對話,也要把二○一四選舉當作新主席的考試,以檢驗其領導能否增進選民的信賴,也督促所有人:選主席不是搶位置,務必全力以赴,否則就沒有明天。

政治由於是稀有資源的競爭,恩怨情仇在所難免,民進黨內的派系、世代、路線,最近更躍上檯面,成為該黨區分彼此的標籤符號,老實說這不是互相激勵的競爭,而是相互內耗的鬥爭。民進黨如果分不清競爭是加法,鬥爭是減法,那麼要去與誰靠攏與誰交流都沒用,注定會是永遠的在野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