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經濟危機四伏 台灣還能靠它生存?

馬英九總統就任第一年,是台灣經濟向下反轉的起點;如今第二任開始的一年也面臨嚴峻的挑戰。馬總統在二○○八年五月二十日就任時,遭其抹黑為鎖國,批判得一文不值的民進黨政府,留下來的是當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七.五五%、第二季五.六六%。馬接手後經濟隨即下滑,二○○九年全球金融海嘯襲來,更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倒退;如今他的第二任即將開始,台灣經濟也同樣陷入不斷下修的困境。今年對台灣而言,很可能是歹年冬的一年。

第一任時,有次貸風暴的餘震,以及雷曼兄弟高達六千多億美元債務破產所帶來的大海嘯衝擊,平心而論,經濟的萎縮,並不能完全怪罪執政者,乃「非戰之罪」,但如何應對史上罕見的風暴,政府的表現卻需接受嚴格的檢驗。因此,我們要問馬總統的是,面對金融危機,他做了什麼?做得對不對?坦白說,「看天田」一詞可以準確形容馬政府的施政特質,也就是什麼都不做,只等上天下雨,帶來甘霖的滋潤,期待稻作的豐收。試舉國人記憶猶新的例子,馬總統曾說「不救DRAM,就不配當總統」,至今卻一事無成,導致DRAM產業錯失起死回生的契機,如今猶在生死關口徘徊。

然而,批評馬政府什麼事都不做,也不公平,這個政權四年來確實做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向中傾斜,與中國簽署ECFA,將中國當成解救台灣經濟的靈藥,只是這唯一所做的事情,卻是嚴重的錯誤。換言之,馬政府面對經濟乾涸的嚴峻形勢,並未檢修灌溉系統,尋找水源,只是向中國祈雨,想要依靠中國的雨水續命。這個如意算盤顯然失算了。中國二、三十年來經濟數據亮眼,其實只是在走一條亞洲四小龍、泰國、馬來西亞等新興國家的老路,它的表現並沒有更傑出,只因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才造成其經濟規模世界第二的表面形象。若以人均來算,中國只是一個中等的開發中國家。過去它的優勢在於勞力、土地的廉價,以及租稅優惠,台商遂以其為生產基地,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卻放棄企業的轉型。此一策略或許有短期效果,卻使台灣嚴重依賴中國,無法創造就業機會。

尤甚者,中國經濟多年來的快速增長,就像人為注射生長激素,揠苗助長,以致看起來體格強壯,其實百病叢生,漸失去免疫力,只要感染病毒,可能就會重病一場。令人憂心的是,現時中國經濟已經瀕臨病發的臨界點。首先,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出口已經開始出現萎縮,二月份的貿易逆差達三百一十四億美元,創下一九八九年以來的最差紀錄。歐洲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區域,卻陷入主權債務泥淖,需求不振,加上東協等新興國家崛起,使中國廉價商品的優勢不再,而美國的反補貼法案可能引發貿易摩擦,恐將重創中國的出口。其次,中國的房價泡沫,在政府的調控下,破裂是必然的結局。而房價的飆漲是中國地方政府稅收主要來源,若是房價崩跌,地方政府恐將失去償債能力,高達十多兆人民幣的地方政府債務恐將壓垮金融機構,引爆中國的金融危機。

中國經濟數據一向受到質疑,它可以每次都提出一個宏大目標,然後傾舉國之力去挹注,或者在統計數字作假,因此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此次人大下調中國經濟成長目標值為七.五%,顯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嚴重警訊,再也無力掩飾了。誠然,完全斬斷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連結,不切實際,但將台灣的未來發展寄託於中國,則顯然是一個更嚴重的錯誤。在可見的未來,中國經濟走下坡的力道會愈來愈強,巨象倒下,將會壓死旁邊的小動物,馬政府若不修正向中國傾斜的政策,中國經濟一旦倒下,台灣將會成為第一個犧牲品。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