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對台語電視新聞的期望

◎ 潘惠華

當前各家電視台的「新聞時段」中,以台語播出的比率微不足道,相較於國語新聞,台語新聞編採及製播作業也極為簡化,不過「順便」將原有的國語新聞稿直接「翻譯」為台語,而未能就台語的語法、詞彙進行恰當轉化。

例如,未能將「掃墓」、「災難」、「按規矩來」、「向大家說聲謝謝」轉化為「培墓」、「災厄」、「照起工來」、「kah4大家sueh4謝」。再者播音員因使用國語做為中介,往往產生錯誤的類推現象,如,「黨籍」的「籍」應讀為「tsik4」,卻因為以「ㄐ一ˊ」為中介而誤讀為「級」(kip4);「出席」的「席」應讀為「sik4」,卻因為以「息」為中介而誤讀為「sit4」等。以上種種現象對台語的復健與推廣,究竟是福?是禍?不問可知。

語言不僅具有訊息傳達及接收的功能,亦為連結土地情感的載體,鄉土語言課程納入九年一貫必修課程的規劃,正是著眼於此。然而因為與社會大眾以及實際生活的脫節,該項語言教育政策推動十餘年來的成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其實,普及大眾並結合生活的語言講堂,正是家家戶戶的客廳,推廣與復健本土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正是包含新聞在內的台語電視節目。

職是之故,筆者以為當前全體國民已經普遍熟稔國語,之所以選擇收看「台語新聞」的動機,無非是想要認識台灣的風土、感受母語的親切。因之,仰祈「台語電視新聞」能夠跳脫傳統新聞編製的窠臼,擺脫即時新聞的競爭泥淖,著眼常民生活中的風土、人事做為取材園地,而以關懷基層庶民生活、捕捉鄉土民情風貌的特色,與國語新聞節目建立市場區隔。此外,其編採及製播理當比照國語新聞之專業流程,並加強播音及撰稿人員本土語文的專業訓練,使之能使用適當、雋永的台語詞彙,融合新聞報導及語言教育為一體。

要而言之,製作道地台灣味的台語新聞,吸引一千六百多萬(全國七十三.三%)台語人口的廣大群眾的樂於收視,才是台語新聞永續經營的根本之道。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