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的權力反應爐已出現了裂痕

在中共召開十八大,進行權力轉移,新一代接班人即將浮現檯面前夕,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突然向美國成都領事館尋求政治庇護,幾乎釀成中央與地方的武裝衝突,引起國際矚目,其內幕與象徵意義絕不能等閒視之。此一事件或許可以讓台灣少數對中國懷有憧憬者稍微清醒,面對中國乃是一個危機社會的真相。中國的危機包含了深層的政治與經濟危機,只要有一種爆發,中國就會土崩瓦解,而它是兩種危機都已瀕臨爆裂的邊緣。

在政治危機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權力轉移,自開國以來即陷在共產專政下必然產生的權力鬥爭中。中共早期的權力鬥爭非常慘烈,不但以黨內鬥爭的形式進行,更常伴隨著狂飆的群眾運動,甚至軍隊的介入,把整個國家捲入內戰的邊緣。中國古代的權力轉移,係在朝代循環、爭奪皇權的模式下運作,至中共奪取政權後,雖然打著打倒封建社會的大旗,但權力轉移實質上卻比封建王朝更加野蠻、暴力。每一次的權力鬥爭幾乎都披著路線鬥爭的大衣,不僅要打倒對手,消滅異己,一般民眾也往往被捲進運動之中而受到株連,可能有百萬、千萬民眾遭到關押,甚至人頭落地。

在後毛澤東時代,中國的黨政軍大權定於鄧小平一手,幾無強力的挑戰者。鄧定調經濟的改革開放,走上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名,實則國家資本主義的路線,解開了綁著小腳的臭裹腳布,經濟果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政治控制依舊,權力的運作或傳承或許已建立了固定的制度與模式,卻掌控於少數權力菁英之手,而非全民參與式的民主。因此,中共的權力轉移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第二代掌權者鄧小平不但能拔擢第三代接班人江澤民,更能提前欽定第四代接班人胡錦濤,而在胡錦濤當權時,習近平的接班又呼之欲出。

此種中共獨創,含著中國色彩的政經發展模式,所謂的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是幌子,骨子裡完全符合中共的意識形態。

在經濟上,市場經濟只是假象,國家仍控制一切,因此國營企業與政府在產業領域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包括國內經濟發展重點,或海外的購併,皆須聽取中共之指令。尤要者,中國政府仍推出一系列的五年計畫,為其經濟發展方向定調,並且扮演調控角色。

在政治上,中共的控制更是無所不在,以黨領政,而黨又操控於少數統治菁英。此種以黨領政的特色,黨是權力的最後來源,凌駕在行政、立法、司法與軍隊之上。因此,本應等同於民主國家國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其實只是橡皮圖章,而真正的權力機關乃是中共全國代表大會。而政府機關則聽命於相對應的黨機關。譬如市長並非第一把手,而是中共市委書記。整個國家的權力核心是中共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各自分管各種業務,最後由總書記拍板定案。

民主看似亂象橫生,其實是一種超穩定結構,尤其用選票取代子彈,能夠有效防範社會動亂與內戰的危機。反觀中國的國家機器被一群未經民眾授權的少數菁英所掌握,不具任何正當性,而且多元聲音與利益受到強力壓抑,始終無法在制度內獲得化解,因而種下衝突分裂的種子。中共的內部矛盾在長期的壓制下,像是核子反應爐已經出現裂縫,而王立軍層級的要員竟然會在權力鬥爭中尋求美國的政治庇護,更凸顯中國的政治危機已到了引爆的階段。誰說王立軍之後,不會再有「王立軍」的出現;若再加上一觸即發的民怨,東歐共產國家崩解的歷史,難保不會在中國發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