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阿姆斯特丹堡vs.安平古堡 紐約經驗談發掘都市中的考古遺址

◎ 鄭玠甫

報載日前水利局在安平古堡旁進行污水下水道工程,工程中發現原熱蘭遮城地下遺址,經通報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後,已經暫時停工,以確保古蹟完整性。身為考古學研究生,當然喜見工程單位能夠在發現遺跡時暫停工作,通報相關單位處理;但另外一方面,我也不由得思考,對於像熱蘭遮城這種在城市中已知古蹟,是否能有更積極處理與研究方式。

熱蘭遮城是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台灣殖民時興建的城堡,城堡的周邊建有聚落。由於時代的更迭,當年的城堡如今僅剩數面城牆,城堡原址於日治時期建有瞭望台建築一座;而當年的聚落也早被其他建築取代,如今城堡遺跡被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由於現存的文獻對於當時荷蘭士兵日常的生活記錄有限,因此對於本遺址的考古研究變得特別有意義。發掘地下出土的遺物,可告訴我們當時士兵們抽哪種煙斗、喝從哪裡進口來的酒,有沒有吃台灣當地的野味?這些資料幫助我們更了解當時的生活。由於考古資料的重要性,數年前,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成大建築系的學者,便合作在安平古堡範圍內進行試掘。但由於遺址範圍內多已有建物,且空地也鋪滿水泥,可真正發掘的範圍有限,然即便發掘範圍不大,出土遺物可說是相當豐富。

當然,發掘城市中的考古遺址實在是不容易,因為遺址上要不蓋了新的建築,就是已鋪滿水泥或是柏油,但考古學家並非就無法對這種類型的遺址加以研究。以美國紐約市為例,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在曼哈頓島上蓋了阿姆斯特丹堡,也像在熱蘭遮城一樣在城堡外面建設聚落,如今城堡與聚落已不復存在。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島上,學者當然不可能把後來的建物拆掉來進行發掘,但是美國的歷史考古學家,總是能夠把握機會,在市政府從事下水道、美化、或者是其他工程前,進行考古發掘。雖然這些工作都不屬於大規模的發掘,但多次累積下來的成果,考古學家對於阿姆斯特丹堡的整體已經有相當的掌握。

紐約的例子很適合我們借鏡。一來,學者們已經充分掌握熱蘭遮城遺址的範圍。二來,由於十七世紀的地表比今日的地表來的低,遺址範圍內外,只要是向下挖掘的工程,幾可預期有豐富考古遺物出土。考古學家並不主張為了發掘遺址而拆遷現有的建築,但在預期之公共工程進行前,則可以積極進行發掘。而這樣獲得的資料,也會比工程破壞遺址後再去處理來的精確豐富。

筆者去年年底至安平古堡參觀時,看到遺址範圍內有一些新闢出來的公共空間(鋪了水泥或是草地),甚覺可惜。我相信地底下的遺物應該未受到這些地表的美化工程破壞,但要是能夠在這些工程前做一些考古工作,那就更好了!

這樣的觀念更可以延伸到其他的古蹟,如近年來很多日治時期或是較晚期的古蹟的整建與使用。古蹟的再利用是好事,但這樣的改建工程有時卻沒注意到地底下還有考古遺物可供研究。雖然保存了地上物,卻忽略了地下物的重要性,實屬可惜。

呼籲相關政府單位,在進行古蹟地上物以及周遭工程時,可以與考古學家合作,進行先行研究。因為地下出土的遺物除了是我們共同的資產外,也是重要的觀光資源。(作者為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