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奈人妻強顏輔選無能總統

◎ 唐文慧

一個社會對「第一夫人」的想像和期待,多少說明這個社會的性別平等意識父權文化。「您要換掉這樣的第一夫人嗎?」這樣的說法,近日在選舉舞台不斷被提及,周美青透過選舉文宣的包裝,也相當獲得媒體與社會大眾的青睞。

然而,其實周在選戰中種種的「性別展演」背後呈現的,正是台灣社會父權文化的結構性壓迫,不僅作用在周個人,也限制了整個社會的反思與進步。

首先,周在媒體面前被呈現為一個沒有聲音、有愛心的角色,其實正是傳統性別文化對女性的期待。雖然,有時會以她不耐煩的表情,隱約地洩漏了她無言的反抗,但在父權政治的壓力下,卻顯得徒勞無功,因為成為「第一夫人」之後,角色限縮為「人妻」,大眾從沒興趣關於她的個人感受或獨到見解。

受過高等教育,擁有亮麗職涯的周美青,成為第一夫人後,在輿論壓力下,辭去了「自己的」工作,選擇成為一個「沒有聲音」的「隱形人」,行事處處小心,以免樹大招風。

檢視選戰中的文宣內容背後的性別意識形態,周美青仍然被塑造為「有愛心」的女性,「輔佐」丈夫,從事「慈善」與「公益」,她的身影不斷被安排,與原住民偏遠地區或殘障弱勢兒童一起,強調愛與擁抱,以說故事、唱歌方式與孩子互動,這種性別角色的催眠與洗腦效果,使得我們在選戰中,忘記要去討論兒童政策,不去檢視過去幾年來,政府對兒童的照顧做得好不好,忽略了要參選者承諾我們,國家力量會積極協助弱勢兒童,這種以「愛心」取代「政策」的性別展演,怎不令人擔心?其實台灣社會多數女性不都是跟周美青一樣,會擁抱小孩、為孩子說故事,並且關懷弱勢嗎?

在強大的父權文化結構下,第一夫人居於結構的不利地位,有她在選戰中的不得不,但台灣人民應當要抉擇,因為一來,我們要選的是總統,而不是夫人,二來,我們要看的是,過去幾年來,性別或社福政策有沒有進步,而不是虛幻地想像,第一夫人的「愛心」或「擁抱」會帶來甘霖。看見「周美青現象」背後的性別邏輯,再次讓我們深切地反思台灣社會的政治文化,看見性別如何在選戰中不斷地被操弄。(作者為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社會系合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