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醫療新聞綜藝化」的省思

■ 謝燦堂

北市中坡市場車禍意外,引致台北市聯合醫院被質疑醫療疏失案,經某媒體以聳動標題渲染報導後,再度引發社會各界的議論。經專案小組調查後,初步確定醫院處理並無疏失,還給醫護人員清白。然而,接二連三發生類似未經查證的醫療糾紛報導,卻不免令人憂心「醫療新聞綜藝化」的誤導,是否將動搖民眾對國內醫療品質的信心;更甚者,專業醫療行為及決策會否因寒蟬效應,矯枉過正而出現偏失。

醫療糾紛案件頻頻成為媒體焦點,原因有:第一,在「新聞綜藝化」的情勢下,傳播媒體不得不絞盡腦汁,另類取材;當網路劈腿新聞都上了頭版頭條時,隨時隨處可能發生的醫療投訴,經加工製造後,極易博得媒體青睞。

第二,醫療案件的報導雖往往未審先判,但極易拉抬媒體「包青天」或「為民喉舌」的形象,也助長部分媒體為求閱報率、收視率而預設議題走向,將單純醫療事件,鋪陳編排成醫療疏失的偏差心態。

「醫療新聞綜藝化」雖一時滿足民眾窺視慾、同理心並立即拉抬其閱聽率,然而,對未經公平調查醫療案件的擴大報導,在人權道德及醫療倫理層面上所產生的衝擊,卻不能不予以正視。

首先,在閃光燈及SNG頻頻曝光後,病患及家屬的人權隱私難免受到侵犯,而有引致二度傷害的缺憾。

其次,未經周詳查證,恐將立即升高醫病關係的緊張與對立,讓原本已薄弱的醫療互信基礎遭受進一步侵蝕。

更不容忽視的是,斷章取義所製作的醫療案件報導不斷出現,恐將讓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在進行醫療判斷及決策時,因「狗仔恐懼症」,且為免於被隨時可能出現的SNG盯上,而採取自我防禦式的過度醫療行為;也將為日益惡化的健保財務危機增添雪上加霜的效應。

事實上,醫學講究的是準確與精細,而新聞講求的卻是時效與觀點,如何在醫療專業與新聞倫理之間取得平衡,媒體與醫療機構該如何處理相關醫療資訊,在先天上就容易出現利益與道德抉擇的兩難。目前部分美國的傳播及新聞學院,已將醫療傳播(Health communication)獨立成一專門學科,針對此一議題進行研究,擬定規範。然而,鑽研醫療傳播學的Atkin and Wallack卻仍然認為,醫療專業與傳播媒體的角色基本上是不對稱的,因此誤導公眾的醫療資訊傳播,仍隨時可能發生。針對此一窘境,如何在兼顧發掘真相、衛教傳播的情況下,以自由、平等、公正、關懷、公眾利益原則為基礎,並考慮現今社會文化對這些原則的價值判斷及要求,建立一個醫界與傳媒之間的共生文化(Shared Culture),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嚴肅話題。(作者為台北市醫師公會醫院醫療小組召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