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公布醫師的成績單

■ 林靜靜

哈佛大學本月十六日發布新聞指出,在美國平均每三位醫師中,就有一位在行醫生涯中,曾因本身疾病或能力、學識、制度等種種問題而「影響表現」,其中有些屬於可能危害病人生命安全的嚴重錯誤醫療(medicalerror),建議政府應針對醫療照護體系建立一套監測系統,以「有效預防有問題的醫師一再傷害病人」。

這則新聞對照日前「羅倫佐」張家三兄弟在台灣醫療界引起的「誤判與否」爭議,頗值得注意。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政策副教授Lucian Leape曾於一九九四年在JAMA發表「醫療中的錯誤」一文,引發各界討論,他這次在美國內科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則指出,醫師除和一般人一樣,會罹患憂鬱症、焦慮以及年紀老化,或是因病引起認知受損,也有濫用藥物、人格異常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專業表現。此外,若是未在畢業後持續進修,則他們在執行業務過程出錯的可能性「並非少見」。

他進一步指出,依目前醫療制度的各種設計,更容易使「本來能力很強,很小心的醫師都會出現錯誤」,解決之道除了減輕醫師工作量之外,醫院應加入「人性工程」的設計,並訂出可以評估個別醫師表現的指標,以期減少犯錯機率。

Leape曾以飛行員和醫師比較,設計飛機的人認為飛行員「一定會犯錯」,所以加上種種可以「吸收」這些錯誤的設計,如全自動化、多重緩衝器、標準程序等,並且定期檢查飛行員健康。

相形之下,我們的制度對於拿著手術刀的醫師,卻少有「防錯」設計。

部分教學醫院有病例討論會,但其檢討很少從制度面思考,更別說大部分醫院連這個機制都沒有。醫療體系中防錯的基本思維是在仰賴「醫療人員不要出錯」,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假設他們「一定會出錯」。

有一研究發現,在加護病房中的病人,平均每天會接受一七八項處置,其中有一點七個是錯誤的,錯誤率約是一%。針對住院病人的調查,則從美國的三點七%到澳洲的十六點六%都有;以台灣目前各醫院業績掛帥的情況,若只是依賴醫療人員的「自我提升」,受害的病人勢將不斷增加。

公布醫師的成績單,在目前的台灣或許尚不可行,但我們至少要了解,醫師常有誤判,如果要減少被誤診的機率,千萬不要只靠醫師單方面的付出;病患可以如何做,以增加康復的機會,也許是更值得大家思考的方向。

(作者為台灣健康照護促進中心工作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