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別讓2.15億人民血汗錢蒸發

◎ 楊其文

「夢想家」的爭議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我的心情跟著越發沉重,因為「夢」劇演出後,讓一些認真的劇場工作者,不管是資深的、還是剛入門的,都種下一個無法抹滅的心結。有人自清、有人受流彈波及、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嚴格來說,「夢」凸顯的,不過是一齣濫情的政治戲碼,一部過度操弄下的祭品。現在大家都在看熱鬧,其實更該將焦點轉移到後續的善後處理才是正題!

我自一九八五年起開始在教育劇場教書,對於預算的執行與分配掌控,從來就是捉襟見肘的困境,而技術劇場的工作,其實就是最佳資源回收的典範。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經費,所以我們的佈景片,用完這齣戲後,重新再上漆,又是另一齣戲的佈景;道具沙發再鋪上布飾,就是新的製作產品,勤儉持家一用再用,就是劇場入門必要的養成訓練。而「夢」劇的天大預算,網路上雖流傳著各式各樣的統計版本,其實這些版本,大概也是拼湊而來,有一些隱藏性的開支,根本就不在表上,簡單來說,只要檢驗預算比例的分配,就知道合理的尺度在那裡。

早先我拒絕觀賞「夢」劇的演出,因為無法接受這種燒錢的方式,直到後續事態的發展,才試圖從影帶中來檢視這個演出成果。首先,要知道「看戲」與「聽戲」的差別,「看戲」是能夠充分看見演員的肢體與表情,並且可以產生交流與共鳴,「聽戲」就是坐的距離太遠,只看到身影卻又看不清楚表演。我們若要去看戲,就是要能看見演員與觀眾的直接參與與互動交流。而圓滿劇場就因為是戶外形式,與觀眾距離較深遠,先天視線不佳,其實是不適合做大型音樂劇與觀眾的演出,所以這個演出才需要大螢幕投影的同步播放,彌補遠方觀眾的視覺,這樣的平面欣賞方式,就少了藝術的縱向深度,也因此用了一千六百萬的投影租用費。

其次,薄殼形的劇場外框,對於換景側台與後台都是挑戰,如果硬要演出大型音樂舞台劇,那麼就要在硬體的設計上預作調整,也就是說要做臨時門面的設計改造,以增加技術劇場(舞台燈光技術與服裝)的表現與調度空間,用整體環境的考量來完成藝術的忠實呈現,以支持演員支持劇本的完整。但是「夢」劇的演出,突兀的薄殼量體,配上比例過小的佈景,開幕演出時,主持人在前頭,佈景背向觀眾排立在後,粗糙外露的懸吊馬達與鋼索,將媽祖神像垂吊而下,這樣的視覺設計,相對於超高預算的編列,是無法滿足,甚至辜負國人的期待,而且百老匯等級的劇場,是不會在這樣條件的地方演出,除非硬體事先預做改善。

最後我最關心的還是善後的問題,「夢」劇的超級預算在演出後,這些添購的舞台設施,佈景平台、服裝、燈光都到那裡去了?我們有聽到技術引進、技術移轉,但請問是引進給誰?又移轉給誰?既然設備這麼先進,是否需要針對學生舉辦示範教學?這些零件拆了之後,要再組裝或儲存都不容易,現在這些設備又淪落何方?我在前文有提及預算「浮編濫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大拜拜玩完了,明天過後,是否依然船過水無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