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十一月的棒球盛會有感

◎ 陸銘澤

11月台灣土地非常熱鬧,對棒球迷來說,很不像以往職棒賽季後的樣貌,將有「MLB台灣賽」及「亞洲職棒大賽」兩項從未在台灣土地出現的國際級大賽進行,讓台灣不但再和國際棒球接軌,更走向精緻高水準的領域,為台灣棒球文化在國際賽領域中寫下新頁。

以往台灣舉辦的國際賽,除了正式的國際賽事,屬於職業的大都是友誼性質,只有2002 年王貞治先生率大榮鷹和歐力士進行兩場例行賽是玩真的,再來就都是非一線球員,美國職棒隊中例外的也只有1993年道奇來了一線的球員。這些「苦」點終於在今年11月都將改寫,不但有了聚集亞洲職棒冠軍隊的亞洲職棒大賽,更有彙集美國大聯盟(MLB)好手的MLB台灣賽,可真是台灣發展歷程中值得一書的年代,也稱得上是台灣棒球文化發展的新猶。

不過從媒體和球界的反應,大家對這兩件事似乎都異常的平淡,不管是亞洲職棒大賽或是純道地的MLB球員來臺獻技,以棒球在台灣的熱度,應不下於甫結束的LPGA才是,但它卻始終少一股勁,問題出在那裡?

我想最大問題還是職棒運動中最根本的商業行為。也許亞洲職棒大賽可視為一項正式的錦標賽,與賽的也是道道地地的冠軍隊,而職棒發展亦可稱得上是各國棒球實力的指標,所以這項賽事的競逐本身就有其價值和話題性,誰拿冠軍雖稱不上就是真正的亞洲第一,但足以代表其實力的消長,其職棒後面的商業味就不會那麼被突顯;但或許主事者是中華職棒聯盟,不少棒球人當它是單一機構的事。

MLB台灣賽就完全是商業運作下的產物,雖不像亞洲職棒賽來得具有指標性,但也是台灣有史以來聚集最多大聯盟級球星的一次,這可是所有棒球迷引頸期盼的時刻,尤其王建民要在台灣土地上登板,和現在或曾是他國民及洋基隊的隊友同場競技,這在以往算是夢想層次的事情竟然就要成真,讓棒球迷雀躍不已!

不過這般高興下總還有遲疑,因為主辦單位的關係,台灣職棒的球員竟然全員缺席,回頭看看幾次美日職棒球隊來台比賽,與之對戰的都是職棒球員,為什麼偏偏等到美國大聯盟明星來了,台灣職棒球員卻缺席了?這是所有人面對這樣問題所帶來的疑問,連帶也對這次MLB台灣賽賦予相當程度的懷疑及擔心,懷疑台灣的棒球發展難道比商業恩怨還重要?擔心這項史上難得的賽事,會呈現不出台灣棒球的價值。

我們常說在商言商,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如此,通常和文化相關的事業,有很多外部利益,例如提昇民眾認同與國家聲望和參與者的社會地位提昇等。現在我們最常提的文化事業,包括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資產和博物館等,目前最夯的台灣電影都屬之。在以往文化是菁英的表徵,戲劇、音樂、博物館只能讓權高位重的人參與,自從1930年代起的福特時代及1970年的後福特時代,文本因為大量複製及客製化發展,讓一般平民百姓也能參與文化,在一般民眾得以接觸文化後,文化反而成為創造商機的基底,因為它擁有豐厚的感情因子,可以塑造共同記憶,可以讓眾人取得共識。但文化事業有一個很大的原則,它不是單從利益考量,推動其外部利益是最大的目的,從魏德聖的例子中可見。

棒球自是文化的一種,文化學者麥奎根說的好:「文化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舉凡眼前由人類形塑的種種都自有其文化,台灣棒球發展百年,當然有它的文化價值。因此看此次MLB台灣賽,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它是在創造全體台灣人共同的棒球記憶,讓全體台灣人取得棒球發展的共識。

再從文化經濟的角度來看,MLB台灣賽確實從台灣的棒球文化中取得商機,偏偏這次取得利益的主要者並非台灣的職棒聯盟,本身亦無自家球隊,因此要請職棒聯盟與賽,自是要有相當的利益交換,這些美國職棒明星VS.台灣職棒明星的對抗方能成立,偏偏之前利益交換造成不愉快的經驗,讓台灣職棒明星全數退位,美國職棒明星對戰的盡是台灣業餘和在美國職棒所劃定位階中,等級低於其隊的小聯盟球員。

這樣的處境當然令所有球迷傷心,好不容易來了世界一流球員,為什麼不能把台灣最強的戰力秀出來比較,也好看出台灣具指標性棒球的實力?對職棒球員來說,這麼難得的機會放過,什麼時候才會再有?畢竟和世界一流的球員交戰是每一位球員心中最大的渴望,也是往後歲月中難忘的一筆,如果這一切都因為在商言商而抹殺,忘卻文化事業中的外部利益,這是何等可惜。

雖然MLB台灣賽已是定局,但我們希望,往後凡能創這台灣棒球文化記憶與共識的時刻,大家應該在最大利益「棒球發展」中放棄成見,為最大認同的「棒球」家園而努力;畢竟這是大家一起耕耘的田地,一起走過那麼多悲歡,誰不希望她更成長茁壯!

(作者著有《棒球樂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