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從中華民國不能代表中國以後…

◎ 陳儀深

戒嚴時代流亡在外的台獨運動者把台灣和中華民國切割,主張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推翻中華民國政府,是天公地道;但解嚴之後尤其九0年代歷經民主化,獨盟和民進黨都「轉型」採取已經獨立說。今逢聯合國變故六十周年,吾人可以藉著1971年聯合國(美國)如何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危機的程度,思考台灣與中華民國的辯證關係,這項功課當然有助於理解現狀以及未來出路的選項。這正是10月22-23日台灣教授協會舉辦「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研討會」的主要用意。

美國在因應國際環境變動、調整對中國政策的過程中,必須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的現實,但是企圖保住中華民國席次的「雙重代表權案」,至遲在1971年3月9日,由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布朗(Winthrop G. Brown)來台北向外交部次長楊西崑說,美國相信「在下屆聯合國大會中,…一個雙重代表權的模式,將是保障中華民國地位的最佳辦法。」4月23日尼克森總統派遣墨菲(Robert D. Murphy)大使做為私人代表,在台北的孫逸仙紀念館與蔣介石總統晤談,也是建議以「雙重代表權案」來取代重要問題案。蔣介石則面告墨菲大使:只要中華民國政府能繼續維持其安理會席次,任何美方欲維護中華民國政府之聯合國席位的構想都可以接受。

偏偏,美國在尋求友邦支持的過程中,發現不提安理會席次的簡單雙重代表權案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8月2日國務卿羅吉思正式發表的對策就是要把安理會席次給北京的「複雜雙重代表權案」。9月3日羅吉斯即又正式通知周書楷,為了取得最低限度可接受聯署國,美國已經決定進行聯署「複雜雙重代表權案」,要求中華民國的諒解與繼續合作。此後我們看到的都是中華民國方面「堅決反對」任何將安理會席位畀予中共的方案。

可見,蔣介石政府也曾經痛苦地接受「兩個中國」並存聯合國的選項,只是吞不下北京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現實,最後才「漢賊不兩立」演出「退會」的一幕。在美國方面的盤算,四月先由國務院發言人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據季辛吉的說法是要作為雙重代表權的法律根據,如果成功不啻將台澎和中華民國合為一體,而結果畢竟失敗於是台澎地位繼續「未定」。不過,當中華民國被聯合國宣告不再代表中國,如果它能轉而自己宣告只代表台澎,世界對它的友善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從這個角度看,馬英九的一中各表、模糊主權範圍卻要與對方「互不承認主權」,比1971年的蔣介石還脫離現實、還不負責任;蔡英文在「已經獨立說」的前提下,說中華民國是台灣,至少界定了主權範圍,應該不只是選戰考量,而且有歷史警覺的一面。 (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前任會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