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遠見民調中心「轉型」有無「政治」介入?

長期以來一直廣為各家媒體所引用的遠見民調中心,最近突然無預警地宣布,自即日起停止進行任何有關選舉或政治議題的民調,將「轉型」從事社會經濟的研究調查,所謂的停止,是包括自辦與接受委託案二者在內,一律不再觸碰。在二○一二大選投票前三個月的此刻,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完全違反市場法則,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有政治性的不當外力介入?或者機構本身已經採取了政治立場。

不論這個停辦的壓力是來自於外部或內部,對於二○一一年的台灣都是民主進程的大幅倒退、言論自由的嚴重限縮、媒體自主的自我閹割。對於當政的馬英九、遠見的經營者以及廣大的台灣閱聽大眾知的權利,已經分別構成了不同程度的斲傷。在此之前,美國「自由之家」或是「無國界記者組織」,針對馬政府主政下的台灣新聞自由度調查,每年名次不斷地向下滑落;因此,遠見的這個紀錄,不會消失不見,必將記註在國際人權評比的指標上,成為壓垮馬政權形象的最後一根稻草。

將遠見的經營決策,直指馬英九,既是合理的懷疑,亦是可受公評之事。這個不尋常的事件,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性探討。首先,從遠見雜誌成立民調中心的歷史過程來看,遠見從事民意調查非始於今日,早在二○○六年的三月就開始了。三個月後,正式啟動「台灣民心指數」,固定對外公布所謂的民心向背數據。而後更在二○○七年,每個月都公布民眾的政黨傾向追蹤分析,以上都是扁政府時期的里程碑,每當遠見發表針對政府施政反映的數字時,對執政者多少都會形成牽制作用,政治人物的心情難免隨著民調起伏七上八下。然前朝於二○○八年五月卸任前,這個民調中心運作正常,從未聞有收攤的打算。

馬英九上台後,前述調查一如過往,只是在二○○八年的六月,增加了一項「總統與閣揆施政滿意度趨勢調查」,這下可不得了了,大家看到馬總統的支持度從上任時的如日中天,到八八風災時被打到趴在地上,這些年總是在低檔徘徊,再也回不到上任之初,此後坊間便開始出現竊竊私語。不料,就在總統大選出現兩黨緊繃競爭的現在,遠見決定不再「傳達台灣最真實的聲音」,到底為了什麼?已經請辭的民調中心總監戴立安說「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怎麼可能不引起社會物議?

在時間點上,企業的法則是在商言商,選舉要到了,有關選舉的民調當然是熱賣商品,必然廣受各方參考與訂閱,從各種角度評估,正常的經營者都不會把自己暢銷的產品停產,跟自己的荷包與信譽過不去,尤其遠見民調採用固定題組、定期執行的調查架構,確實已經成為長期觀測台灣民意的穩定平台,這些累積的資料庫是重要資產,竟然說停就停,完全違反常理。要做出此一自我了斷的自殺行為,背後必然有更大的目的使然,這也無怪乎不少人會認為是不是「有人」不願意看到真相?

關掉遠見的民調對「This Man」有何幫助?少了這個經常與特定媒體民調打對台的「對照組」,其他的媒體民調是不是就因此有了較大的「揮灑」空間?可以較不受到專業的挑戰?最近維基解密有一則有關遠見民調中心與AIT互動的消息曝光,戴立安針對若干媒體因調查方法與機構效應可能偏向國民黨因此失準的分析,是不是因而為他惹來了「殺身之禍」?實不得而知。

傳播學上有個理論叫作「樂隊花車效果」(Bandwagon Effect),意思就是「西瓜偎大邊」,如果,台灣公民可以坐視民調成了政客操弄的工具,或者非說誰會贏才能生存,那麼台灣的媒體獨立已死,新聞自由已死,民主宣告夭折也將不遠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