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鯽魚換大鯛」 ECFA的惡果正在台灣發酵

◎ 黃天麟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至今已過周年,但這一年ECFA帶給台灣的並不是「黃金十年」,也不是對中國出口之增加,而是對中國出口競爭力的衰退。今年上半年台灣對中國出口僅成長9.86%(若以新台幣計算只增0.35%),成長幅度比去年同期衰退52%;但對非ECFA地區之出口,反而順暢,對東南亞地區之出口即增加達28.9%。

換言之,雖然某些產業,如石斑魚、秋刀魚、鹿谷茶、工具機等對中國出口因ECFA而大增,但這都是「看樹不看林」,整體而言,台灣因「ECFA一中市場架構」之成型,促成了高階技術產業新一波的西進熱,使中國「進口替代產業鏈」的經建工程日臻完備,反過來減少對台零組件之需求,對中國出口之成長隨之大降。

亦即中國經ECFA之簽訂,立刻獲取「鯽魚換大鯛」的龐大利益。表面上台灣似乎由石斑魚、秋刀魚等出口之增加而獲得利益(銷售額算亦不過六千多萬美元),但台灣為此所付之代價更高,僅算投審會核准投資中國之金額就已增加102%,達122.3億美元,今年第一季比去年同期再增加65.39%,導致全體對中國之出口增率急遽萎縮,台灣可以說是因小失大。奇怪的是,馬政府還為此沾沾自喜。真是可悲。

台商為尋求「ECFA先機」而引發的西進熱潮,也產生另一衍生效果-外商快速遠離台灣。從外商的角度言,「台商都不投資台灣,而要外商來補其欠是極不合理的邏輯,若一中市場是台灣所追求的,外商何不直接投資中國?」影響所及,去年僑外對台投資僅38億美元,只有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平均71.4億美元之一半。

大家或許要問,為何ECFA會產生對中出口競爭力之衰退?因為ECFA是要把台灣融入一中市場的架構,融入之後,中、台之間必產生克魯曼教授所指的「hub(軸心)與spoke(輪輻)現象」,也是大家應已耳熟能詳的「大經濟體(中國)吸納小經濟體(台灣)的核心--邊陲」效應,對中國投資之所以會不減反增,台灣經濟能量之所以會日漸衰萎,貧窮線以下家庭即直線上升飆破11.4萬戶等,都屬這一邊陲效應的結果。

事實已擺在眼前,政府若不及時介入扭轉ECFA效應,台灣對中國之出口依存度將會以去年的41.78%為顛峰,逐年下降,同時,在中國進口市場的占有率也會一路衰退下去(台灣的市占率已從2007年的10.6%一路衰退到2010年的8.3%)。但相對地,台灣經濟、民生對中國之依存度(如對中國觀光客之依賴等)即必逐年上升。或許這就是馬式民不聊生的「黃金十年」,是通往「終極統一」的快速大道。(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