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重點在「出草」

◎ 邵軒磊

霧社事件為歷史公案,在史實還有討論空間;但筆者試圖解釋,電影「賽德克巴萊」作為藝術作品,在現今思想上的意義。

往昔討論霧社事件,多半集中於「暴政/反抗觀點」:日本政府對原住民族群的剝削與鎮壓,成為莫那魯道的反抗動機。在這種構圖下,邪惡殖民政府與莫那魯道追求自由的勇氣成為對比,甚至被放在整體「台灣人民抗日」的延長線上。

另有一說稍有不同:是基於「現代化/傳統價值」的文明衝突,甚至強調霧社事件的引爆點是「語言不通的酒席誤會」。這樣的說法,稍稍緩解了原、日孰對孰錯的爭議,而是因為雙方都堅守自己的價值,所以衝突也勢必會發生。

魏德聖導演從不同的角度詮釋這個事件,其靈感來自邱若龍《霧社事件》一書,強調起源於信仰,這個事件的基軸並非「抗日」,而是「出草」。只有出草,才能安慰祖靈。莫那魯道的思維,是沒有來生的現代文明所無法想像的,「要到彩虹的另一端」。也就是說,魏導的詮釋是:霧社事件動機並非出於支持或反抗某一政權,而是超越政治,為了來生的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

這種思想,抓住了台灣現今社會的集體焦慮。因為台灣常處於歷史上諸強權交會之處,島上人民基於某種利益,選擇與某強權或妥協或反抗。但利益終有風險,而且也常由少數菁英所獲,因此對於台灣大眾而言,主體性焦慮,也就是成為「真正自己」的願望始終存在。或許魏導所提及之「本片對台灣人心理治療」,意義在此。

值此影片熱門之際,期待有志之士願意跳脫「反抗/妥協」的觀點,提供超越性的政治論述,能夠了解甚至安慰人民的真正心理需要,讓全體社會能成為「賽德克巴萊」。(作者為台灣大學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