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路上沒有FTA

◎ 黃天麟

韓國與歐盟的FTA本月生效,今年底與美國的FTA也將生效,為此我方業界大為驚慌,媒體即連日來以社論或以專欄提出警告,並責備政府推展FTA之顢頇與不是。

我國官員對FTA之推動真的顢頇嗎?媒體的指責只對了一半,主要問題是馬總統的整體策略。換言之,是馬路線的必然,它把台灣經濟的將來寄託在「與中國之結合」,台灣是大中華經濟圈之一環,訂定ECFA是施政之核心,只要能簽署ECFA,則他施政的大目標就達成了大半,是以,三年來投入了所有財經官員的時間與精力於ECFA工程之上。即使簽訂之後的現在,仍然為其後續的三加一談判、投保協議、互設辦事處等努力不懈,與歐、美、亞各國的FTA自然就會被處於聊備一格的次要存在。

韓國的路線,與馬路線截然不同,它可以說是「由世界走進中國」的代表作。韓國與中國只有一江之隔,有長久的歷史淵源,中國境內的韓族也不少,所以具有進入中國市場之絕佳環境與條件。但,當台灣一窩蜂走進中國之時,韓國並未向台灣學習(註:韓國歷年對中投資累計金額連台灣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韓國深知,龐大的中國是機會,也是危鄰,對韓具有強大的磁吸效應,為此,它採取了全球路線。這並不是筆者個人的主觀觀察,本月八日聯合報社論亦作如下之分析:「韓國FTA政策的假想敵不是台灣、日本,而是中國,為突破中國崛起的磁吸效應…」。聯合報一向被視為馬路線的支持者,但此次對韓國FTA戰略之分析,卻難能可貴。

韓國的全球路線,即「遠交近攻」的對中路線是成功的。它從工業化的國家獲得了先進技術,使韓國企業能與美歐日並駕齊驅,造就了如三星等大企業。

反觀台灣,即因與後進的中國結合,流失了國內的就業機會(註:彭博亦作如此觀),壓低了國內的薪資水準,企業主即習於降低成本的安逸經營,脫離不了以中國工廠作為下游製造或組裝基地的代工出口模式,終於在國際競爭力上遠遠被拋在韓國企業之後,把天文數字的呆帳丟給公營的行庫,由全民來承擔。

(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