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南韓能 為何台灣不能?

當馬政府與中國簽署ECFA週年,正在大吹大擂此一協定所帶來的好處之際,台灣最大的貿易競爭對手南韓與歐盟(EU)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於上週五生效。根據我經濟部評估,這項協定我國有至少一千五百項產品受到嚴重衝擊,影響金額達五十二.六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受衝擊產業包括:紡織業、塑化業、機械業、金屬製品業、運輸工具業、平面顯示業。而歐韓商會估計,這項協定每年將可為南韓省下二十七億歐元關稅,並為南韓創造二十五萬份就業。對比之下,台灣在國際貿易競爭上,似乎已被南韓遠遠拋在後頭了。

南韓與台灣同為創造經濟奇蹟的亞洲四小龍,雖然產業結構截然不同,韓國以大型企業為主,台灣主要為中小企業,彼此卻成為主要競爭對手。以往台灣與南韓比較,在貿易金額、人均所得、經濟成長率上,都曾經保持長期的領先優勢。尤其,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台灣安然度過此一考驗,南韓卻幾乎破產,必須接受IMF附帶嚴苛條件的紓困,陷入喪權辱國的浩劫與羞辱之中。當時,一般的看法是南韓將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崛起的機會了,而台灣則將繼續保持領先的地位,在國際貿易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然而,形勢的發展卻令人驚訝。韓國人奮發向上的拚勁與毅力,超乎外界的想像。他們並沒有被打倒,反而激發強烈的民族意識,全民團結一致,有些婦女甚至捐出黃金、珠寶,希望幫助國家走出困境。結果南韓不但再度站起來,還更強大。更可怕的是,當台灣多數產業仍以代工感到自滿,不思轉型,忽視研發與技術自主,只圖轉進到勞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以降低成本作為競爭利基,只能賺取微薄利潤時,南韓再度崛起,卻以科技大國的姿態出現,明顯超越了台灣,成為國際科技與貿易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原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在資產泡沫化後,失落了二十多年仍未復甦,而南韓只用十多年的時間,不但全然擺脫亞洲金融風暴的陰霾,更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上的小巨人。

南韓的經濟轉型,雖未改變以大型企業為主幹的策略,但是這些重新站起來的企業,卻成功的成為每種產業領域的佼佼者,不論規模、技術層次與品牌行銷,例如三星、LG、現代集團,皆非台灣所能望其項背。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極力扶植的兩兆雙星產業,亦即半導體與面板,台灣相關業者幾乎被南韓打得毫無招架餘地。最嚴重的是DRAM與面板的製造,台灣習慣投入巨資,企圖用資本密集戰略大量生產,卻缺乏技術的自主與研發,必須仰賴國際大廠的技術合作與授權,因此只能在景氣上揚時賺點機會財,而當景氣疲弱,需求不足,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時,便會出現驚人的慘賠局面。而南韓則早已跳脫代工思維,全力投入研發,打造出技術提升與自主的基礎,因此比較可以承受不景氣的衝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這幾年來,台灣的面板廠與DRAM廠始終難以擺脫虧損的悲運,兩兆雙星產業被嘲諷為「慘」業,反觀南韓在技術、製程的提升頗見成效,因此得以有效降低成本,以低價策略打擊對手,反能在不景氣時壯大崛起。如果形容這是台韓DRAM與面板廠生死決戰的重要時刻,絕非誇張。

而台韓產業決戰的勝負關鍵,更在於雙方經濟政策取向。南韓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意義重大,而韓美FTA也在臨門一腳階段,顯見南韓是以全世界為進取、發展的舞台,中國市場只是其中的一個區塊,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全球化。反觀馬政府眼中只有中國,振興經濟的法門無它,就是全面向中國傾斜,說什麼簽署ECFA就可創造幾十萬的工作機會,未來也可與其它國家簽訂FTA云云,結果非僅FTA一事無成,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騙局逐漸被拆穿。總之,南韓向全世界再跨出一大步,而馬政府仍陷在中國泥沼中,經濟被綁在中國,落後南韓的距離已愈來愈遙遠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