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先經濟而後政治」是兩岸政策天大的誤謬

處理兩岸關係,陳水扁總統日昨再度拋出「歐盟統合模式」的構思。表面上是在呼應稍早在國父紀念月會,前陸委會副主委陳明通「應以歐盟結合模式作為兩岸未來的思維格局」的報告結論,但因該結論明確表明是當今民進黨政府對兩岸關係的戰略目標,而從陳總統二○○二年六月,參加歐洲商務協會晚宴時就已提出了歐盟模式的構思,繼而在二○○三年元旦文告又強調「兩岸建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從經濟交流合作開始,共同打造柳暗花明的新景象」等大方向判斷,「歐盟統合模式」不僅是一種思考,而已是當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但我們認為這種「歐盟統合模式」,在現階段萬萬不宜作為未來國家之思考模式。因為:

(一)當今兩岸之間不存在歐洲統合的條件,將國家未來之思考寄託於不存在的前提下,不但虛幻且至為危險。我們必須了解歐盟是「主權國家的多國組合」,亦即先有主權各自獨立的國家之存在,而後才有經濟統合之協商。中國一直把台灣視為其一省,在台灣主權被否定的情況下談歐盟模式,只會自我矮化,自我陷入一個中國的架構尋求死亡。

(二)過去五年,民進黨政府的最大錯誤,就是在歐盟思考模式下採取「先從經貿文化的統合」到「政治統合」的兩岸策略。也就是,在未獲得對方承認我方主權之前,就一廂情願踏入「先經濟而後政治」的險路,也是不歸路。民進黨政府就這樣未獲中國政治上之任何讓步,先召開了經發會,採取積極開放政策,有意無意地執行了中國「以經促統」的政策。

五年下來,經濟是統合了,我國對中國之出口依存度由二十四點一八%提高到三十七點二一%,我國外銷產業中國生產之比率已飆破了四十一%,去年筆記型電腦在中國之生產比率更高達八十二%,累計對中國之投資金額達難以相信的二千八百億美元(依據美國智庫的研究報告),但所得到的回報是更蠻橫的中國嘴臉,國際上更為積極地打壓,國內經濟之動能則日益衰退,國民所得難以提高,製造了更多國家認同錯亂的選民。

(三)將台灣經濟之將來寄託於中國之政策目標,也是一種不可挽回的錯誤。民進黨似乎天真地忽略了中國與台灣大小過於懸殊的殘酷事實,誤以為與中國之結合可以提升台灣之經濟。也過於陶醉中國漢唐之歷史,而缺少對台灣歷史之認識,不了解凡與中國結合時,台灣必成為中國邊陲、臣服中國的血淚教訓(因大小懸殊)。

「鳥不生蛋」的清朝統治,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南京政府統治下的二二八及四萬換一元新台幣的慘澹四年,以及一九九○年對中國開放後台灣經濟的失速,在在證明了這一事實。與中國結合越密,台灣邊陲化的速度即越快,雖有利於財團及外商,但絕對不利於二千三百萬在台之人民。我國投資中國的金額十倍於韓國,然近十年經濟表現反而不如韓國,也是當今歷史的見證。

希望民進黨政府快快從虛幻的歐盟思維清醒,放棄雄飛中原的非非之想,回心轉意作為太平洋的一份子,也只有這樣才能回歸過去創黨的偉大精神。請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永續存在的堅強意志,則國民如何去認同?追根究柢總結一句話,兩岸政策「先經濟而後政治」的誤謬,是當今我國「國家認同」問題的根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