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淺談外交抗議與道歉

◎ 陳榮傑

最近,台灣在處理對外關係上援引「道歉外交」與「抗議外交」。前者,因為菲律賓將台灣犯罪嫌疑人犯強行遣送中國就審,政府要求菲律賓道歉。後者,因為WHO幹事長與中國秘密協議,將台灣界定為中國的一省,我方向WHO抗議。兩者留下不少討論空間。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抗議外交學術界稱為「小國外交」,用公開方式,透過書面、媒體或群眾示威,對於所受不公平待遇或利益損害,高調表達憤怒。這種方式通常用於雙邊關係。在多邊的國際組織上鮮少使用。

讓我們看看美國衛生部長與歐洲議會如何就WHO案表達抗議。美國衛生部長公開發言:「沒有任何國際組織可以決定台灣的國際地位」。歐洲議會友台小組近日指出「WHO將台灣視為中國一省缺乏國際法律依據」;「陳馮富珍是中國公民,也是中國所提名的幹事長,WHO持續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省,不但損及機構本身的信度,也讓人質疑幹事長應有的中立與人格」。簡潔有力的表達不滿,直搗問題核心,個人深感佩服。

反觀我方的抗議,就對象,就形式,就內涵,就文字,不但沒有指出問題的核心,也無法反應台灣人民內心的感受。事實上不但毫無效果,而且予人一種負面形象。我非WHO會員國,本案抗議的主要對象應是北京政府。次要對象才是WHO。

幾年前,俄羅斯駐聯合國首席常任代表拉羅夫(現任外交部長),在聯合國大廈抽菸,秘書處出面干涉。拉羅夫高調表示,聯合國秘書長是聯合國會員共同聘請的經理,無權過問老闆的事。WHO幹事長何德何能,可以決定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台灣為了資訊,可能須與幹事長保持工作關係,但人民的尊嚴,應該擺在適當的位置!

談到「道歉外交」,國家與國家之間,為了維持國家尊嚴,鮮有公開道歉。如果有,多屬歷史性的不義事件,戰時的暴行,種族與宗教的歧視,殖民統治的濫權。二次大戰,美國曾經為了阻止德軍挺進,轟炸中立國瑞士。雙方交涉多時,美國對於事件的發生表示「遺憾(regret)」。日本首相曾經對日本統治韓國,剝奪韓國人民的國家認同,表示這是一種「悲傷的事件」。

像菲律賓將人犯遣送中國的案件,國際實務尚無道歉的案例,只能採取「相對措施」,進行報復。詎料,政府一直要求菲道歉。結果,菲律賓總統被迫再度公開表示,菲律賓不可能道歉,台灣如欲制裁,則請自行斟酌。結果,對台灣造成二度傷害。當局實應引以為鑑。

上述種種,個人認為不能全部歸咎外交部。背後,應有一隻該負責的手。一個政府,如果不能維護人民的尊嚴,何能保護國家的安全?這種案件多了,顯示這個政府存在的妥當性問題。

(作者為法律學者)

編按:陳榮傑先生曾任海基會秘書長、駐俄國代表、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