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必選四書 浪費青春

◎ 陳瑞麟

教育部昨天宣佈從明年八月新學年開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列必選,不及格不能畢業。對曾經從「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囚籠中走出的「五年級生」而言,震驚地看到子女一代將再度進入囚籠中,不得不提筆為文,堅決反對。教育部此舉,其實是假道德之名行政治教育之實。筆者高中時代接受四書教育,其實只是把筆者教育成一名懷抱著中國文化優越感的井底之蛙而已,經過大學時代的學運與民主運動的洗禮,才蛻變成一名具有現代民主意識的公民。

道德人格的養成與是否讀過四書無關。課綱委員董金裕所謂禮儀品格漸淡,並非事實。筆者在大學教書十多年,這一代大學生,多數仍然尊敬師長,只是師生相處之間較為平等。董金裕以近日熱門新聞「蹺腿姐」借題發揮,無視於此例為一躁鬱症下的突發個案,也昧於兩萬名網友發動人肉搜索中體現的道德感與正義感。

強迫學生必選四書,違反國民教育的基本目的:培養民主社會的現代公民。四書無助於現代民主觀念與公民意識的養成。很多儒家捍衛者努力尋求所謂的「現代意義」,為儒家思想並不反民主辯護—即使如此,儒家思想仍無助於民主觀念與公民意識的培養。過去的歷史更顯示儒家支持者對台灣的民主化幾無貢獻—反而一直被用「反民主」的象徵。兩蔣威權統治下強迫性的儒家思想教育是一例,現在中國共產黨打著「孔子」的招牌抗拒民主觀念又是一例。

筆者同意四書(尤其是「孟子」一書)蘊涵一套倫理哲學,但是各種倫理理論其實也是特定的政治環境和文化之下的產物。古希臘的政治體制塑造了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倫理思想;春秋戰國的政治動蕩催生了孔孟思想;民主社會則有相應的倫理原則;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風險社會也應該形成一套新倫理觀—但這不會是儒家的倫理觀。要推行道德教育,與其讀四書來浪費學生的青春,不如教授哲學倫理學,幫助學生了解為什麼行為要合乎道德?以及使學生學會如何在科技社會下從事道德推理,而不是從四書中死記道德教條。(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