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水果 大陸嚴重退燒

■ 邱莉莉

兩岸經貿議題,主張西進中國、擴大投資、加強交流的一方,都被塑造成「開明」;而背負公共利益、慮及兩千三百萬台灣人財產安全,不得不謹慎的法律限制、政府行動,則被刻意打成「保守、固執」。這種天真卻危險的直線思維,勢必讓台灣經濟演變成民粹式的發展。

「水果銷中」的熱潮,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今年七月份,中國先後指定協商對象為「中國國民黨」、「台灣省農會」,明眼人一看便知政治動機高於一切,但在特定政黨刻意推波助瀾、煽動下,「水果銷中」彷彿成為提高台灣農民所得的唯一救星。

儘管總統苦口婆心勸告:「中國市場的檢疫、食品安全門檻明顯低很多,即使台灣水果享有零關稅優惠,仍必須與來自東南亞低價位水果競爭,一旦中國民眾對台灣水果新鮮感消退後,利潤空間馬上會被壓縮,須再次面對削價競爭宿命」;農委會也不斷強調,外銷涉及公權力事項應由政府或政府授權的單位與中國諮商貿易協定,才能保障台灣農民權益;但別有居心的政客、媒體反覆指責這是民進黨政府意識形態掛帥的托辭,甚至說是「犧牲弱勢族群權益」。

不到半年,統派媒體終於自打嘴巴說:「台灣水果,大陸嚴重退燒」;北京百貨公司台灣水果專櫃縮小一半,營業額也減少一半以上,代理商指出十一、十二月的買氣只有以前的一半。退燒的原因,除了新鮮感消失,廣東和海南水果貼上台灣產地標籤、次級仿冒品充斥,甚至連泰國蓮霧也能貼上台灣標籤在上海販售,中國官方又沒有大力抓仿冒、沒有分級包裝制度,也是台灣水果未能站穩市場的因素。

「水果銷中」問題陸續浮現,台灣水果的名聲已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對照當時政府領導人及相關部門先天下之憂的看法和勸導,可說一一印證。

因此,對於上週工商協進會要求政府取消中國投資四十%的上限,行政部門不能兀自逞勢的定義自身為「開明派」,應該思考的不是這樣做將如何有利私人資本發達、有利企業投資,而是應該「未想贏,先想輸」,包括萬一鬆綁了之後,產業外移更加嚴重,對失業率有何衝擊?資金大幅流向中國所產生的政經倚賴,是否加速台灣邊陲化?

面對非單純經貿關係的對中國投資,政策必須穩健,媒體也應站在公益角度,據實披露投資中國失利的真相,才不會牽領台灣走向萬劫不復的地步!

(作者為台南市議會議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