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北韓「核擠」中國

■張錫模

北韓於農曆春節期間打出核武牌,時機經過精密計算,目的在刺激華府對平壤的要求作出回應,卻不經意地預示出今後美國戰略的新動向。

北韓外交部於二月十日透過北韓中央通訊社宣稱,「我方針對美國政府對北韓日益增加的孤立與壓殺政策,已經製造用來自衛的核武」,並表示無限期中斷討論北韓核武問題的六方會談。

北韓擁有核武並非新聞。在此次聲明之前,美國早就估計北韓擁有三至七枚核武,俄羅斯軍事情報部門則認為北韓早已擁有四至六枚核武,且目前正在推進核武倍增計畫。再說,北韓畢竟只是發表聲明,而非進行核武試爆。因此,平壤此次的動作,本質上是外交辭令而非軍事行動。

外交辭令說給誰聽?平壤當局發表聲明的時機,刻意選在布希總統發表就職演說與國情咨文之後,而且剛好就在亞洲鄰國農曆新年假期之間,並在聲明中點名批判美國(與日本),清楚地顯示北韓的真正對象 - 美國。

當然,平壤當局的聲明,並非只是為了對華府表達美國仍將北韓列為「暴政前哨」名單內一事的強烈不滿。

平壤當局的根本目標,是在逼促美國同意與北韓展開雙邊談判,並通過談判,以協定方式,獲得美國不會推進或支持任何促使北韓政權轉換之政策的保證。簡言之,北韓發表擁有核武的聲明,是一個旨在設定對美雙邊談判條件的謀略行動。

因此,平壤當局宣布無限期中斷六方會談的用意,連同擁有核武的聲明,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邊緣賽局,藉以逼迫美國在下列兩種選擇中作出決斷:要嘛同意和北韓進行雙邊直接且有生產性的談判,要嘛接受北韓已是新核武國家的現實,而這種現實意味著美國所推進的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政策實質上敗北,因為根據「東北亞核武骨牌理論」,北韓擁有核武後,南韓、日本乃至台灣,也都有可能基於維護本國的安全而跟進或考慮跟進。

在此一策略思維下,如果美國拒絕就範,那麼接下來,北韓便有可能準備進行核武試爆,藉以將北韓核武危機從外交辭令層次上升到行動層次,據此擴大東亞區域效應並升高對美國的壓力。

迄今為止,針對北韓的舉動,華府的反應仍和過去沒有兩樣,並無重要的改變,顯示美國無意讓平壤享有賽局規則的主導權。

畢竟,既然平壤已先設定對美談判條件,那麼,華府就沒有必要跟著對手的條件走下去,否則尚未走上談判桌就已經輸了。

更重要的是,華盛頓的策略選項未必如平壤所設想的那麼少。

在接受現實或外交談判之外,華府還有軍事選項,包括對北韓發動先制攻擊,並因此重劃東北亞的地緣政治版圖。這個劇本,而非北韓的核武恫嚇,構成俄羅斯、中國與南韓的核心關切並驅動其回應。

在全局意義上,北韓的核武聲明,正在改寫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力學。

北韓的聲明,不僅讓日本在實質上取得研發核武的政治牌照,暴露南韓在實質上已變成中國盟國的現在進行式,且十足地粉碎了「中國可以影響乃至說服北韓放棄其核武計畫」的外交神話 - 不少人經常拿這個神話來嚇唬台灣 - 美國在北韓問題上需要中國的幫助而會犧牲台灣利益。

這一切,在在透露出東北亞巨變的時代正山雨欲來。未來幾年,美國戰略的焦點,必將從中東漸次移至東北亞。(作者為中山大學中山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