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外國語 媽媽的痛

◎ 陳麗君

我的小孩剛滿三歲,要進幼稚園了,我以為在台南學台語除了天主教教會幼稚園大概別無所託,到了幼稚園老師告訴我因為家長可能會反對,所以無法用台語帶小朋友。我知道若是進到小學只有一堂課四十分鐘的母語課,中學高中就更不用說了。就連大學台灣文學系的本土語言課程的履修總時數(一語言)也只有五十四小時,比起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專為少數族群語言所辦的暑假入門研習的一二五小時,還不到一半。在這樣的體制下,我能期待他有自由選擇語言的能力和權利嗎?如果,臺灣教育體制也能像加拿大、澳洲、歐美等國家有制度地提倡雙語沉侵式(immersion)教學,各族群母語都有生存發展的空間,那才叫作語言自由人權。

臺灣殖民歷史上,日本統治早期的語言政策(到二○年代)鼓勵日本教師學台語以推廣「國語(日語)」;國府佔台之初國推會委員長魏建功發表「何以要提倡台灣話學習國語?」是為了「『恢復』民族意識,『建設』語言心理」,其後二二八事件將有台灣意識的高知識份子一掃而空後,不到十年後一九五六年就能全面禁止台語。這都是因為,語言是達成殖民統治同化,培養想像的共同體的最重要的利器。如法國知名社會學家Bourdieu所觀察,權力語言的獲得與運用是通往政治經濟地位財富的路徑。所以,英語、漢語、日語至上;臺灣各族群語言、新移民語言「註死」。在這樣的狀況下,有多少人能像賴和一樣,堅持不被同化,拒絕殖民語言寫作?或像台語語言學博士第一人王育德一樣,最親近的親人慘遭不義槍決,一生流亡海外還四處募款變賣家當繼續研究並推行台語?現在臺灣人人都有選擇自己語言的權利嗎?簡直就是睜眼說瞎話。我們能期待現行體制培養出臺灣的莎士比亞嗎?

(作者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客座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