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與姊妹們分享「怎麼吃」

◎ 劉香君

這幾天驚聞塑化劑影響了上百家食品業、CAS檢驗合格肉品含有禁藥、學生營養午餐出現蛆,大家開始憤怒地問:「到底還有什麼是可以吃的?」我倒是有兩個已經實踐一年以上的選購妙方,分享給大家。

一、直接跟「小農」購買:過去一年多,我幾乎每周去二四八農學市集(http://www.248.com.tw/;台北市敦化南路四段二四八巷)採購當週的生鮮蔬果、漁產、麵包饅頭、加工食品與豆製品。有機會也會參加產地拜訪,瞭解不同農法的種植方式,以及加工食品的製作過程。我終於領略到「當季新鮮現採」的蔬果,不需過度烹調,就能有超級迷人的滋味,舌頭都被養刁了。

台灣目前已有許多農夫市集如:台北的二四八農學市集、新竹的竹蜻蜓綠市集、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等,加入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也是一個好選擇。

二、購買「成分」不超過五樣的加工食品:在《到底要吃什麼?》(Omnivore’s Dilemma)這本書裡,作者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麥可.波倫長期調查,揭露了現在全球食品工業,包含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像是基改食品、玉米糖漿、牛肉工廠等,不僅危害身體健康,更直接破壞土地的健康。

為了要回答「到底要吃什麼」這個問題,他又再出版了一本書《食物無罪》,簡單的建議:千萬不要買食品中有你看不懂或念不出來的成分。另外,最好的採購方針,就是購買成分不超過五樣的加工食品(去年夏天我前往大賣場購買冰品,結果發現根本沒有一樣冰品的成分低於五種)。

我很喜歡知名的保育家珍古德的一句話:「每個人一天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因為人一天三餐,每一餐選擇吃較健康的食物,雖然不會造成多大不同;但如果一百萬人都做了同樣的選擇,就會造成世界很大的改變。

如果有毒的塑化劑等黑心食品,讓大家如此恐慌、擔憂到底要吃什麼之際,不如趁這個機會來好好檢視自己與家人的飲食習慣,將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關掌控在自己手中,親自去認識生產食物的小農與加工者,多多瞭解食物的成分,為家人與自己的飲食安全把關,並結合更多消費者的力量,打造出讓人安心的食品生產模式與結構。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