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去殖民語言願景

◎ 李敏勇

「英語屬於愛爾蘭,但愛爾蘭不屬於英國。」這是愛爾蘭詩人奧登(W.H.Auden 1907-1973)令人深思的話語。如果說成「通行中文屬於台灣,但台灣不屬於中國。」怎麼樣?

小說家黃春明與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見諸報端的事件,以及近日教育部率將台語改為閩南語的作法,反映了台灣語言政策的現實焦慮,識者應不樂見。

特殊的歷史構造讓台灣的語言現象多元,從原住民各族語言、通行台語、客語、通行中文交錯。官方以通行中文為「國語」,民間佔多數的通行台語有對抗的優勢,其實相對薄弱。如果台灣的國家認同確立,語言的多元化是必須面對的課題。如何做?語言學家與政治家都有任務,但文學作品扮演重要角色。

有人以美國獨立仍用英語來正當化通行中文在台灣的地位。如果戰後移入者捨棄流亡、殖民心態,與原住民、早期移入住民共同建構台灣的新國家,或差可比喻。仍然依恃中國的殖民意理,如何能這樣比照。而且,教育中的本土語言壓迫依然存在,又如何能讓台灣語言主體論者心服?拉美國家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但卻是獨立於西班牙、葡萄牙的國家。

台灣文學因為特殊的歷史構造,甚至包括了以日本語為表述的作品,某種意義上,成了台灣文學的傳統球根。戰後國民黨中國的國語政策使然,通行中文作品成為主流,也是事實。但是,如果台灣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新國家,台灣話語裡的客語和通行台語作品也應該得到尊重;在發展中的表記符號存在的差異如何克服,也有待努力。

有政治力量支持的通行中文,應該拋棄自以為是的「國語」觀,也不要動輒以「福洛沙文主義」指控人口多數卻依然是語言弱勢的通行台語,而台語運動論者也要知道如何建構台灣認同,不要複製昔日殖民政治心態,落人口實。所有認同台灣的人們,不分先來後到,捐棄語言成見,讓多元語言在新的國家公平發展,新的台灣語言願景才會實現。(作者為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