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際公民新觀念:一週一素食

◎ 林謝罕見

我的一生,從競爭激烈的商場轉入奉獻的教育服務,卻從未像現在這般憂心。

馳騁商場三十餘年後,我將一生努力打下的事業集團,毅然而然的交棒給三個兒子打理,自己則在銀髮歲月時刻,全心投入教育行列,雖然辛苦但確是滿心歡喜,誠如證嚴師父所言:歡喜做,甘願受。我只希望能夠善用餘生的力量,再次為社會貢獻些許心力。然而,近年來不管是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保護問題,還是國內層出不窮的校園安全事件,都讓我憂心的難以入眠,因為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就是《教育》。如果,學校在品德教育上未能扎根,學生的行為就容易出現偏差,例如震驚層峰的校園霸凌事件,亦或是日前驚傳的槍械進入校園危機;又如果,基本知識教育未能深耕在學生的腦海裡,其價值觀就容易扭曲,他們往往不願犧牲自己的享樂來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因為《付出》這兩個字太陌生了。

六年前,我將「發願樹」的活動帶入德霖技術學院,希望集結全校師生的願力,以重視品德與基本知識教育為基礎,鼓勵全校師生散發愛與溫暖,將這道從校園發出的光芒,慢慢的散發到社會每個角落,讓台灣社會重新找回「愛」、「互信」、「關懷」與「信任」。今年,「發願樹」即將歡度七歲生日,已有超過萬名畢業生將此樹苗帶到各個行業去發芽、成長與茁壯。

「發願樹」構想緣起於民國86年的白曉燕事件,當時社會上人心惶惶,不安充斥於每個階層,而校園中更是瀰漫著一股浮動的氛圍,我們亟需一股互信、關懷與慈愛的力量來穩定人心。當時,我不斷思索著:我還能為社會盡點心力嗎?我還能為學生們再做什麼嗎?篤信佛教的我,冥冥中有一股強烈的意念指引著我:「有願就有力,一定要勇敢的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當年,我特別邀請美國愛荷華大學設計系主任胡宏述教授,設計了一棵能永續成長的不鏽鋼發願樹,然後發起「全國發願」活動,成功的引動台灣社會一股良善的願力,大家以願力為台灣注入一股新希望與新動力。八年後,我把這棵象徵溫暖與愛的發願樹帶入校園,每年五月我一定親自帶領著全校師生,在發願樹下許下新的志願,同時重新感受那股良善的力量,讓希望與願力再次注入八千名師生心中。因為我知道,每種植一次良善的種子在師生心中,這顆種子就會有機會在社會上萌芽與茁壯。

今年,我們許下「一週一素食」新宏願,積極鼓勵週遭所有人一週能有一餐茹素,以實際的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們要向全世界證明台灣具有國際公民的資格,台灣將以全新的樣貌走入國際經濟舞台。

根據聯合國2006年報告指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並非是人類,而是牛隻。每頭牛每年的碳排放量約等於一輛車跑七萬公里的碳排放量;生產一份牛肉漢堡所消耗的石化能源是黃豆漢堡的二十七倍;生產一份肉食餐飲所消耗的資源,相當於十五份蔬食餐飲;南美洲約有四億公頃的黃豆作物是種植給牛隻吃的,若是以人類需求計算,僅需二千五百萬公頃的黃豆作物即可滿足全世界人類所需。

有人笑我,提倡一週一餐素食,對保護環境能有多少功效?我笑笑的算給他聽,每餐素食可以減少一點八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若以德霖技術學院有近八千名師生計算,每人每週一餐茹素,那麼台灣每週就能減少13,500公斤的碳排放量,一個月減少54,000公斤的碳排放量,一年就可以減少648,000公斤的碳排放量,相當於216輛汽車一年的碳排放總量(以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的標準計算,每輛車每公里的碳排放量為150公克,每輛車平均年跑兩萬公里,所以一輛車每年的碳排放量約為3000公斤)。這個數字也許還不夠震撼,但是若能將「一週一素食」活動推動到全台灣每個校園,讓台灣所有學生都願意一週一餐素食來挽救日益惡化的環境,一年就可以減少逾萬輛汽車的碳排放總量,這個數據足可以向全世界證明台灣確實是一個注重環保的地方,我們不但具有成為國際公民的資格,未來台灣更將以全新的樣貌走入國際經濟舞台,並能讓國際友人豎起大拇指讚歎台灣人民確實是用心救地球。

我不是一個能源專家,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也說不上是一位慈善家,充其量我只是一個想做好教育工作的老人家,但是,我相信:有願就有力。德霖人的《發願樹》是一股良善的力量,它已經凝聚愈來愈多的能量,今年我發願將與德霖人把《發願樹》帶入社會每個角落,再從台灣社會走向世界舞台,我們要以一週一素食之願力,找回愛與溫暖,讓地球更美麗。(作者為德霖技術學院董事長,林堉琪基金會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