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第三波西進潮 將重傷台灣

◎ 吳海瑞

一九八○年代末期,台幣大幅升值、土地及勞動成本提高、環保意識抬頭,這股內部推力,遇上中國廉價土地、勞工、環境成本和投資優惠的拉力,開啟了台灣第一波以傳產為主的西進。中國並自一九九二年起取代東協國家成為台灣最主要的投資國。這是李登輝的年代。

二○○一年台灣放寬對電子業赴中的投資管制,是第二波西進。自此對中國投資的比重大幅攀升至七成。這是陳水扁的年代。

製造業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因此李扁把西進視為問題,附帶有解決方案。例如李的「戒急用忍」下,傳產外移的同時,資訊電子產品躍上台灣的舞台;陳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下,兩兆雙星的政策,半導體與光電產業仍為近年來製造業的核心。

但馬英九三年來更開放(包含台對中、中對台)的方針下,類似上述的因應對策和產業政策卻更不明朗。更糟糕的是,馬將問題的本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他將ECFA的效益描述成「吸引外資來台,有利台灣經濟結構轉型」、「有助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等大利多。其實近一年來的發展,恰好相反。

例如,強調ECFA有助台灣與東協、歐美等國家洽簽FTA(抽象講就是藉由中國走向世界),這一利多目前遙遙無期。台灣業者與其等待,不如直接將生產基地移往中國;已在中國投資的,則繼續加碼,理由正是:中國已(將)與這些國家簽署FTA!

去年經濟部投審會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創新高,達一百二十二億多美元(不含補申報部分,以下亦同),為上年同期的兩倍。這波西進企業主要族群竟是ECFA的受益產業,和台灣積極想列入早收清單者,如電子零組件、LED等光電相關產業,與汽車業。今年第一季核准金額為三十七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六十五%,如果未來其他三季也是這個水準,又將是創新高的一年。

把(高)赴中投資、產業西進與(高)失業率、所得分配(惡化)畫上等號並不客觀,但過去和現在的馬三年,證明其有高度相關。馬或其繼任者,如果再提不出明確的產業政策(含執行),在中國內需吸力和國共ECFA推力下,台灣將有第三波西進潮,而且是傷害最嚴重的一次,例如:產業空洞化!

(作者為上市公司高階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