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主權 有感流失

◎ 陳榮傑

報載,世界衛生組織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省,民意沸騰。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淡江大學蘇起教授不久之前,曾以「主權問題的迷思」為文,為馬政府的政策辯護與宣揚。文中強調近代國際法的主權並非絕對排他,他認為主權問題是一種「迷思」。

所謂「迷思」,就是一種謬誤。蘇教授首先援引許信良的談話:「台灣沒有主權流失的問題」,大肆讚賞許信良強而有力澄清民進黨對於馬政府「傷害主權」的指責。這種援引,令人感到唐突。

蘇教授進而列舉大陸在奧運以「中華台北」而非以「中國台北」稱呼台灣代表團,連戰參加APEC領袖會議,以及衛生署長以部長名義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幾件事情,認為是馬政府了不起的成就。

主權的概念,是國際社會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所累積歸納出來的國家行為規範。學者與政客可以闡述,但無法修改。蘇起教授這篇文章代表馬政府的思維,瀰漫學術的傲慢,誤導社會大眾,個人覺得應予回應。

幾世紀以來,國際社會經由互動,發展出一套有關主權行使的共同規範,例如使領館與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國際河川的通行等。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社會更把若干國家事務,透過國際條約的簽署,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交由國際組織處理,例如海洋、航空、污染、人權、核能等問題。此外,亦有透過雙邊條約,限縮國家權力的行使,例如駐軍地位協定。

上述國家權力(Reserved domain)的限縮,基於平等互惠原則,無損國家主權的獨立自主。如果以上述國際規範檢視中國與WHO聯手加諸台灣的歧視待遇:台灣參與國際衛生活動必須在中國的架構下進行,而且必須「逐案」與中國諮商。這種參與,實在把台灣人民的尊嚴踐踏到了極點。政府竟還認為是不得了的成就。

談到連戰代表台灣出席APEC領袖會議,依照國際通例,卸任副總統就是一介平民。如果政府認為連戰出席領袖會議是件重大成就,那麼馬總統似乎把「總統」做小了!台灣會有未來嗎?

「中國台北」與「中華台北」都是Chinese Taipei的翻譯,個人實在感覺不到兩者對台灣國際地位有何差異?政府不應在這些細節上愚弄人民。

或許,有人認為台灣處境困難,務實參與具有累積性效應,對於台灣的國際地位發揮潛行的合法性(Creeping officiality)。但政府處理國際事務不應為了政績而處處自陷於兩岸的泥淖,也不該因為中國略施小惠就感動不已。否則中國的螺絲釘策略,愈轉愈緊,台灣最後將無路可走!

(作者為法律學者)

(編按:陳榮傑先生曾任海基會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