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朝野政黨合作新思維

■洪茂雄

立委改選,綠營無法掌握國會過半席次,因此執政的民進黨和位居關鍵少數角色的親民黨,究竟會不會聯手組閣,或攜手合作,使國內政黨之間的惡鬥而內耗國家競爭力與戰鬥力得以暫告休兵,成為近日來新聞的焦點。由於民、親兩黨意識形態南轅北轍,政見相左,這些年來相互攻訐,彼此互信基礎極為薄弱,如何突破合作瓶頸,進而開創台灣民主史上政治信念相異的政黨合作的新里程,各界期待或評價不一。在此,作者倒願列舉外國較具代表性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多少可資借鏡,有助啟發國內關心政治人士的思考盲點。

歷史經驗證明,無論是國家或政黨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法、德曾經是世仇,在一百年內經歷普法之戰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三場極為慘烈的戰爭。一九五○年後,兩國成為盟友,共創歐洲統合新局,寫下當代史上最為輝煌的新篇章。東西方冷戰期間,美蘇對抗近半世紀,隨著戈巴契夫倡導的新思維,華盛頓和莫斯科也能捐棄前嫌,建立友誼,加強互信基礎,共同負起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國與國之間都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化敵為友,當然,民主國家的政黨更沒有理由,彼此敵對到非我族類,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戰後,民主國家意識形態有明顯差異,甚至相互攻訐、水火不容的政黨,終究以國家利益和社會安定為前提,而握手言和,攜手合作的範例不勝枚舉。其中最引人矚目者:

第一、德國綠黨由一個「反政黨」的政黨回到體制內的政黨合作,共創雙贏。二十世紀八○年代初,以發動和平運動而崛起的德國綠黨,原本揭櫫保護生態環境做為「單一黨綱」,反核反現狀,反集體安全組織;但至一九八五年隨即改弦易轍,加入黑森州社民黨主導的聯合政府;一九九八年又和社民黨聯手組成聯邦政府。綠黨由極端「反政黨」,反現狀的特質,轉而接受現狀,回歸體制內分享權力,來實踐其環保政策,致使他爾後的發展趨向穩定,成為德國第三大黨,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

第二、東歐國家民主化初期,長期「一黨專政」的共產黨,迫不得已,也和昔日屢遭壓迫的異議份子所組成的政黨合組聯合政府。一九八九年六月,波蘭在「團結工會」的壓力下,首度舉行半自由選舉,雖然該次選舉,波共及其尾巴黨仍可依圓桌會議協議,在眾議院控制百分之六十五的席位,但「團結工會」廣受民意支持,在參議院幾乎囊括百分之九十九席次,波共僅贏得一席,在這種情況下,波共和「團結工會」這兩個原來水火不相容的政黨,為了國家利益,波共讓步,由「團結工會」組成東歐第一個「非共化」聯合政府,把過去的恩恩怨怨拋一邊,共同克服民主化初期的亂象。同樣地,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捷克絲絨革命,捷共也和異議份子所組成的「公民論壇」,聯合組閣,共同肩負民主轉型的難題。

上述兩個範例,予人最深刻的印象:其一、國家利益高於一黨之私,即使長久敵對的政黨,只要攸關國家利益,攜手合作無妨;其二、合作的基礎建立在各政黨各取所需,求同存異之上,絕無要求對手放棄原本的政治信仰,做為合作的先決條件;其三、由對立政黨走向合作,沒有「不可能」的定律,綠黨回到政黨政治體制內運作,共產黨和往昔壓迫的異議份子合組聯合政府,即為明證。

為此,當下朝野各方,該不該放下無謂之爭,攜手合作,來穩定政局,並提升經濟發展,只要認真思考如下問題,答案不言可喻。第一,國家利益和一黨之私,孰優孰後?第二,社會安定及經濟繁榮,或政黨惡鬥而內耗國家競爭力,孰重孰輕?第三,合則兩利,抑或要抗爭到底弄得兩敗俱傷不可?奉勸朝野政治人物何不三思!

(作者洪茂雄╱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兼第一所所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