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要經濟成長還是要國民幸福?

馬英九總統日前表態,「不會支持國光石化開發案在彰化縣繼續進行。」但也向石化業信心喊話,強調政府絕對不會放棄,也絕對不能放棄石化業,因此國光石化是否仍在台灣設廠,顯然還有模糊空間,後續爭議猶未平息。其實,國光石化設廠爭議,不能視為石化業內部議題,只以產業發展的角度衡量,而是攸關台灣整體發展策略與核心價值的總檢討。亦即討論國光石化存廢,應該延伸至一個核心議題:何者是台灣正確的發展方向?到底台灣的進步是要聚焦於經濟成長,或者追求全體國民的幸福感?

事實上,追求經濟成長與物慾滿足,乃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主流思潮。西方學者曾將蒸汽引擎與另一個「引擎」─經濟成長─並列為十八世紀的兩大發明。而衡量經濟成長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更是從經濟指標變成國家地位的象徵,擁有高GDP成長的國家,意味著擺脫貧窮走向富強,可以躋入先進國家之林,因此追求GDP成長成為國家發展的硬道理。然而,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動」的量度,卻不能衡量健康品質、教育程度、社會福利,以及一些經濟發展過程中衍生的社會成本。如果一個國家空有高經濟成長,但社福、健保制度不健全,貧富差距懸殊,環境污染嚴重,生活品質不佳,根本不能稱為進步國家。

事實上,只追求經濟成長,往往會帶來許多嚴重副作用。首先是自然資源逐漸耗竭,環境品質惡化,自然災變的發生愈頻繁。例如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為滿足電力需求,在狹小的島嶼上密集興建核電廠,終於導致此次日本強震帶來核災危機。這是自然的大反撲。其次,經濟成長創造巨大財富,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分配問題愈來愈大,引發許多的動盪與革命,共產主義的崛起,造成人類的浩劫,即是此種經濟成長至上思維所釀成的禍端。於是人類開始省思,不丹王國國王提出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雖然只是供參考的一項指標,並非全球化的今天所能達成的烏托邦,但值得執政者思考如何在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上取得平衡發展。

檢視過去台灣的發展過程,很明顯的是以經濟成長為主,GDP成長數字幾乎成為檢視政府能力的唯一指標,經濟成長變成台灣奇蹟的代名詞。數十年來台灣經濟幾乎都是正成長,但是,從分配正義、環境保護與社福制度加以檢討,追求GDP成長顯然已經無法為台灣民眾帶來更多幸福感。創造一個充滿幸福感的社會,充分就業是先決條件,民眾基本生活無虞,才能充分發揮生命潛能。而台灣當前的失業問題相當嚴重,即使以官方美化過的約五%失業率而言,仍處於歷史高點。其次,就薪資所得而言,台灣這十年來經濟大約仍維持四、五%的成長動力,但平均薪資所得竟然停滯不前,回到十二、三年前的水準。經濟成長的利益為何無法反映到國民所得與就業上,顯然是因為企業外移,尤其是大舉西進,使就業機會外流所致,導致國人無法分享經濟果實。最後,財富分配愈來愈不公平,貧富懸殊加劇,這雖然是世界共同的趨勢,但台灣的問題卻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根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二十等分,二○○九年最窮五%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五.一萬元,最富有五%家庭平均年所得達三百八十二.二萬元,貧富差距飆升至近七十五倍,不僅續創歷史新高,更遠高於二○○八年的六十五倍。

失業、低所得與貧富懸殊加劇,加上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經濟開發的外部成本由多數人承擔,利益卻由少數人獨攬,在在成為社會動盪不安的火種。此刻若不再檢討經濟成長至上的政策與思維,注入人文、環保與社會正義的價值觀,以追求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幸福指數作為發展目標,台灣的內部危機恐將一觸即發。由此觀之,國光石化或核四議題,都不是獨立的個案,如何處理這些議題,意味台灣已看到過去發展的弊病,選擇走上一條為多數國民創造幸福的道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