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反擊中國熱的台灣經濟藍圖

■ 林環牆

民進黨政府的經濟發展核心理念,以及執行該理念的核心策略,究竟是甚麼?這是經濟對策的最高指導綱領,沒有任何戰略模糊空間。對於第二回合的「經發會」,如果民進黨想藉該獨統勢力會合的會議平台,尋找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與策略,那是找錯地方。如想藉該平台擬議推動執政黨核心理念與策略,那更是不可得。

若民進黨想贏回台灣民心,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提出貫徹核心理念與策略的台灣經濟發展藍圖,以化解「中國熱」扭曲台灣整體資源分配的傷害衝擊。而此一藍圖必須正確地回應台灣經濟的現實與其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第一,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升廣大人民的生活水準與品質,但要成就此一目的,台灣經濟體系必須有能力不斷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儘管有些個別企業視「高工資」為競爭力障礙,卻是經濟發展成就的關鍵指標。

第二,要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僅僅是促進「固定資本形成」已效果有限,因為經過戰後大約四十年資本累積與經濟成長交互帶動的過程中,台灣明顯步入「固定資本邊際報酬」的遞減階段,唯有將資源轉入提升「人力素質」與「技術創新」投資,藉以啟動「創新導向」的經濟成長,才有可能創造高工資就業機會的經濟體系。

第三,台商對外投資進行產業「垂直整合」,無論是著眼於「低工資勞工」,「低價格土地」,「低稅負誘因」,甚或基於「接近市場」的布局,都是個別企業的營運策略,但是對「台灣經濟體系」的內部資源分配,則不必然會符合台灣自身利益,甚至已產生排擠資源流向創新投資的長期性傷害。

第四,經濟策略的核心,必須在產業對外「垂直整合」與對內「垂直創新」之間取得動態平衡。前者把台灣技術帶出去,後者則把新穎技術帶進來,在全球技術階梯往上爬升。但是,當台灣資源過度不對稱地流向低成本導向的對外垂直整合時,中國,無論是做為世界工廠或市場,都是台灣的「威脅」,而不是「機會」。

當前台灣對外投資的「垂直整合」,與產業技術爬升的「垂直創新」,可能早已呈現動態失衡─技術快速流出,但新穎技術的產生或流入則相對較慢。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產業整個外移或局部移出生產線至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但在國內仍罕見新興產業以活絡的垂直創新源源注入經濟體系,無法持續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此所以為何台灣經濟仍持續成長,失業率已回降,但廣大人民所感受到的,卻與經濟統計所呈現的產生背離現象。

台灣政府必須正視「垂直整合」與「垂直創新」動態平衡的問題,並提出一套可行的經濟發展藍圖,反擊「中國熱」,否則台灣社會的穩定基礎─中產階級─可能慢慢鬆解,而民進黨可能因而於二○○八年失去政權。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