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響應WHO】超級細菌的台灣機會

◎ 邱貞嘉

四月七日被世界衛生組織訂為「世界健康日」,今年主題是抗藥性細菌感染。「藥」指的是抗生素,媒體所謂的「超級細菌」,就是有多重抗藥性的細菌。

抗生素問世前,細菌感染是人類死亡主因: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是細菌感染;台灣俗諺生產可能面臨「四塊板」的命運,多半是併發產媷熱,也是細菌感染;鋼琴詩人蕭邦死於肺結核,作曲家舒伯特死於梅毒,其實就是鏈球菌感染。這些病在有抗生素後,都變得很容易治療。

只不過細菌並非省油的燈,會藉由突變產生抗藥性,因應之道就是研發新抗生素。從一九五○到一九九○年,幾乎年年都有新抗生素問世。問題是新藥一出來,細菌總有辦法產生抗藥性。在人類與細菌的拉鋸戰中,細菌總是佔上風。

抗生素不像高血壓、糖尿病等,藥物須長期服用,也不像新型抗癌藥極昂貴,更不像疫苗全民施打市場廣大,抗生素無利可圖,因此全世界只剩「兩」家大藥廠還在進行研發,二○○○年後上市的新抗生素屈指可數。

換言之,細菌不斷產生抗藥性,但人類可能面臨無抗生素可用的窘境。去年一年美國就有約一萬九千人因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而死,而這只是「一」種抗藥性細菌,死亡人數比因愛滋、帕金森氏症、他殺三者加起來還多,也是H1N1死亡人數的近兩倍!

很不幸的,包括抗藥性肺炎球菌、沙門桿菌、克雷博菌等發生率,台灣都居世界之冠。台灣雖有抗藥菌監測資料,但系統沒有要求通報這方面的死亡人數,這是急需補上的缺口。

台灣以前有很多B型肝炎,B肝研究領先全世界,也研發了疫苗。同理,台灣應致力於抗藥性細菌的研究。筆者認為,這方面最需要的是臨床研究/試驗,例如(一)利用藥物動力學的原理,研究改變用藥方式,延長現有抗生素使用年限;(二)發展快速診斷工具,藉此精準用藥,減少濫用,延緩抗藥性產生;(三)政府鼓勵研發新抗生素。朝這個方向發展,假以時日,受惠的不只是台灣民眾,全世界都可引用這樣的台灣經驗。台灣可以成為抗藥性細菌研究的世界典範,真有這一天, WHO也不該再拒我們於門外了吧?

(作者為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