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繞地球四圈?又如何?

水利署疏濬政績 反成水保局敗績

◎ 潘國樑

據報載,水利署從民國九十八年八月起到今年的三月二十日止,已經將莫拉克水災從陸地上沖刷到河床的堆積土石,一共疏濬了將近一億四千萬立方公尺;足可回填六千四百多個足球場,其動用的卡車運次連結起來可以繞地球四圈多。不知這是不是一項要向國人炫耀的政績?

我們都知道,自然的力量(主要是水)有逐漸將地球夷平的趨勢;它將那些從山上剝蝕得來的泥砂搬運到河谷及海洋等比較低矮的地方沉積及填高,如此經年不斷,周而復始。那麼夷平的底線在哪裡?科學家稱其為侵蝕基準面。所謂侵蝕基準面,指的是一個控制流水侵蝕的最低平面,也就是流水不可能侵蝕到這個平面以下的地方。一般以海平面為永久的侵蝕基準面,也就是河流的刷深不可能刷到比海平面還要低。但是在陸地上還有一個暫時的侵蝕基準面,那就是主、支流的匯合口,或者是湖泊及水庫的水面,或是攔砂壩的壩頂。

職是之故,河川的疏濬等於將侵蝕基準面降低,其效應就是增強雨水在山上的侵蝕作用。故整體結果是,河川暫時暢流,但是山上沖刷加劇,水土不易保持;所以水利署的政績反而變成水保局的敗績。

更嚴重的是河川又回復到淤積的狀態,也就是水利署疏濬等於白做工。因此,治國者豈可不根據科學,衡量得失!勿做不見效果,且作雙重損失的投資!

(作者為地質博士,成功大學土木系、中央大學應地所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