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日本震災凸顯台灣產業基礎的脆弱

日本遭逢史所罕見的強震、大海嘯與核能輻射的複合式大災難,嚴重衝擊日本的經濟與產業。據日本官方統計,損失高達三○九○億美元,超過了阪神地震及美國卡崔娜颶風,恐怕是近代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損失。菅直人政府因此考慮成立類似二戰後的「經濟安定本部」,統籌災後重建事宜,可見常規的體制顯然已無法應付與收拾如此巨大的災變。

日本經濟受到重創,連帶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主要股市一度重挫,不過大多數在情勢明朗後迅速由低檔反彈,美、韓股市皆已回到日本震災前的水準,甚至超越之,而台灣、德國、瑞士等股市則反彈力道略顯疲弱。股市是經濟櫥窗,由各國股市的反彈情況分析,大概可以看出其產業結構的問題所在。德、瑞股市不振,乃是因為兩國保險業者承攬很多日本的再保業務,損失慘重,金融市場自然受到不小的衝擊。而美國產業則以創新、高附加價值為主,故而較少受到日本之牽連,甚至可能因災難之重建而帶來龐大商機,股市之強彈,實乃對未來之樂觀預期所致。

相較之下,台韓股市在此次日本震災中的截然不同表現,頗耐人尋味,反映出一些值得探討的產業結構與政策現象。日本此次震災引發兩大疑慮:核輻射污染與產業供需的斷鏈、斷料。韓國地理位置與日本非常接近,而台灣則遠在千里之外,依常理論,韓國受到的衝擊應該大於台灣。事實則不然。韓國股市反彈之強勁,好像它不但完全置身事外,甚至可能因此受惠。相反的,台灣卻像重災區一樣,不但人心惶惶,電子產業更擔心供應鏈中斷的危機,股市之疲軟,其來有自。

自然災害會帶來破壞,也會帶來重建的商機。日本是全球科技重鎮,其石化、電子、汽車產業在震災中受創甚鉅,因此具有龐大的重建與轉單商機。而台韓股市不同的表現,其實是反映了韓國比台灣更能搶到重建與轉單商機,而台灣的產業則顯然亮起了紅燈。癥結在於日本是很多產業的關鍵原材料與零組件之主要供應國,譬如異方性導電膠、矽晶圓、 BT樹脂、壓延銅箔、工具機控制器等,日本是全球主要的供應來源。這些原材料、零組件在比例上或許微不足道,卻不可或缺,少了這可能只是千分之一比例的物件,產品就無法生產出來。例如缺乏BT樹脂,智慧型手機的生產可能就會中斷,而LCD驅動IC貼合的異方性導電膠(ACF)一旦斷料,面板業恐亦陷入停工的命運。至於我國工具機關鍵零組件的控制器,有八成以上仰賴日本進口,如果控制器無法供貨,後果不堪設想。所以,這次日本震災對台灣而言,轉單效應微乎其微,反而我國兩兆雙星產業中的半導體、面板,以及發光二極體、印刷電路板、工具機、汽車等八大重要產業,都深受打擊。

韓國的產業發展,著重在發展完整的供應鏈與創立品牌,日本受創,正是韓國相關產業趁勢壯大的好時機。反觀台灣,在科技產業上始終滿足於代工的角色,當成本上升時,並未致力於轉型,創造品牌與附加價值,反而逃避挑戰,把工廠轉移到成本低廉的中國,故而無法改變在整個產業供應鏈中居於次要、受制於人的角色。台韓不同的產業結構與發展策略,平時無法比較彼此優劣,一旦遭逢巨變,卻立即分出高下。

這次日本震災讓我們看清台日韓產業的定位、關聯與優劣。首先,台灣與日本並非競爭關係,而是上中下游緊緊綁在一起的供應鏈之依存關係,彼此共存共榮,日本受害,台灣不會更好;而台韓平時像是實力相當的競爭者,但在巨變的試煉下,我們必須承認,韓國經濟實力、產業政策高台灣一等。如果主政者不能認清事實,迅速改變台灣產業對外的高依存度,只想靠著中國的低廉成本(實際上中國再也不是低價的天堂),將貨品傾銷世界,台灣的產業基礎不但非常脆弱,也很快就會被取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